东北网哈尔滨12月21日电黑龙江的民办高等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一批民办高校也随之茁壮成长起来。但是,真正叫得响的名牌民办高校却少而又少。18日,前来参加黑龙江省首届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论坛会的一些专家指出,和全国民办高校相比,我省绝大多数民办高校还停留在初创阶段。制约我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有内在因素,也有外在因素,有观念上,规模质量上的问题,也有需要加强政策扶持不到位的问题。
截至目前,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在校生总数加在一起还不到5万人,全国是140万,只占到了3.5%。而2003年陕西民办高校55所,过万人的民办大学就有5所。相关人士说,如何实现我省民办高等教育的迅速壮大发展,已成为我省民办高校急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转变观念
明确定位
人们都说“吃不饱”是民办高校最大的苦恼,然而民办高校自身却认为,由于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到如今,我们政府的一些部门,社会的一些层面,在对待民办教育的发展问题上,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歧视和忽视的现象,这才是他们最大的苦恼。
社会上很多人对民办教育有错误认识,甚至有偏见。他们认为民办学校都是以赢利为目的,简单地把民办教育机构与私营企业画上等号。有人认为最近几年的普通高校的扩招和扩建,已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认为民办高校是多余的,甚至认为民办高校的存在只会冲击普通高校的发展。还有人认为民办教育机构只顾赚钱,办学质量得不到保证。这些观念最终导致了歧视与排斥,给民办学校招生和管理带来了诸重困难。
黑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王普庆说,民办教育有效缓解了国家教育经费不足的矛盾。民办教育的发展,实现了教育投资的多渠道,既增加了教育投入,扩大了教育资源,又减轻了国家财政的负担,同时拉动了一方内需,激活了一方经济;民办高等教育是自由选择的教育模式,民办高校除了及时开设社会急需、而公办高校不能满足的专业之外,它的多元化办学模式、办学特色等,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和市场对人才培养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也使民办高等教育具有了存在和发展的独特价值;民办教育不花国家一分钱,增加了教育供给,减轻了就业压力,提供了就业机会,培养了人才;民办教育打破了政府包揽办学的单一格局,有助于促进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共同发展。事实证明: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不仅必要、而且必须。
但有专家也认为,我省民办高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中,有的对民办教育发展规律认识不足,对办学思想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有的学校多少年一贯制的低水平办学、有的学校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等。在未来的一段时间,打造名牌民办大学,无疑是民办高校今后发展的方向。
发挥比较优势
培养复合人才
制约黑龙江省民办教育发展的内在因素主要是学校内部因素,也就是办学人的问题、生源危机问题等。办学人的经历、素质、水平、办学指导思想等多方面因素是个直接原因。“办教育需要钱,但有钱也卖不出一个好的教育。西安民办高校搞得好,关键一点,是有一批具备先进办学理念的领军人物。”哈尔滨理工大学远东学院院长李敬来这样告诉记者说。很多民办高校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认识不足,对市场研究不够,在学校发展定位和特色创建上,缺乏明确的思路。有的学校内部管理不完善,办学行为不规范,师资队伍不稳,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有的发布假广告,搞虚假承诺,搞恶性竞争等等,这些现象严重损害了我省民办教育的整体形象,影响了民办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近几年由于普通高校连续扩招,致使民办高校招生越来越困难,大家普遍感到生源危机。但是为什么产生生源危机呢?主要是民办高校没有办出办学特色和质量优势,创建名牌民办高校的意识薄弱。
外部因素则是对民办教育发展的必要性认识不足;缺少首创精神;政策扶持不够。这些都妨碍了名牌民办高校的产生与我省民办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黑龙江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已引起有关人士及专家学者的关注。
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多数学校规模小,水平低,特色不突出,竞争力不强。因此,民办高等教育想要加快发展,就要增强我省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从现在起,就应面对挑战,加强自身建设,强化自律,树立形象,提高管理水平,不断打造诚信教育,突出特色,形成强势品牌。首先,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要落实好《民办教育促进法》为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加强政策宣传,使民办教育逐步得到全社会的广泛理解和认同。其次,要依法加强管理,要尽快建立科学的督导评估体系;提高民办教育的社会公信力,努力打造诚信教育。再次,要科学定位,发挥优势、展现特色。当前,要立足于老工业基地振兴,把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上。第四是,创办质量较高,特色突出的专业。哈尔滨华夏计算机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宋春林告诉记者说:民办高校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要招得进来,教得出来,分得出去。目前我省数控、软件专业的人才奇缺,我们民办高校就要发挥船小好调头这一优势,搞“订单式”培养。第五是办好民办高校,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出口引导入口,以就业引导培养,并要积极为毕业生提供全方位就业服务。第六是要“外引内联”,改善条件。对于那些办学条件差,没有特色、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学校而言,建议这类学校应尽早通过联合、合并、转型等多种形式改变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