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12月21日电在刚刚闭幕的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上,由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作的《关于黑龙江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对全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果、现状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报告指出,省委、省政府2004年4月制定的《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边疆文化大省的实施意见》,是我省文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从2003年开始,省政府连续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发展文化事业。近年来,省政府及广播电视、报业、新闻出版、文化等部门加快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有19个县 市 、区被国家命名为“文化先进县”,20个地区被命名为“全国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先进地区”,26个县 市 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群众文艺创作群体已发展到1000余个。
哈尔滨市成功举办了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等一系列在省内、国内有影响力的大型文化活动。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已进入国家级标准、国际化方向、群众性参与的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牡丹江市以打造地方歌舞品牌为重点向领袖剧、学生剧系列节目方向发展,获“梅花奖”、“中国广播文艺一等奖”等几十项国家级和省级奖励。
2003年省文化厅组织城市之光文化活动,全省组织文艺演出500余场次,演出节目7000余个。2004年举办金色田野农民艺术节,近300个文艺团体近万名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组织演出、辅导和电影放映等活动。
全省各市县群众参与文化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业余创作已形成庞大群体,如阿城版画、方正和海伦剪纸、肇东国画、望奎皮影戏、兰西挂钱、五常和双城根雕、巴彦书法、尚志碑林等各具特色。
省财政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拨付专项经费力度较大,预计2005年底将实现文化信息资源省、市、县全部联网,建成数字化图书馆。在送图书下乡工程中,从2003年到2004年,投入200万元给17个县 市 207个乡镇下送182590册科技、文学等类图书,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在农民电影2131工程中,省计委、省财政从2002年开始总计投入350万元给46个县 市 投放357套放映设备、360部电影拷贝,并引进民营资本成立院线公司,送电影上门,丰富基层文化生活。启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确立赫哲族狩猎文化国家重点项目,有效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近年来,省政府及各市 地 政府筹措资金,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省文化设施落后的现状。一是新建、翻建和扩建了一批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文化馆等设施。省政府投入2.1亿元建成3.3万平方米的省图书馆,成为我省标志性文化设施。哈尔滨市投入1000万元扩建市图书馆,使馆舍面积达20000平方米,实现信息化管理。齐齐哈尔市建成5000平方米的博物馆。牡丹江市建成12000平方米的图书博物大厦。大庆市政府和大庆石油学院联合投资1.5亿元建设2.5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图书馆。鹤岗市投入1200万元建成艺术博物图书大厦。二是哈尔滨、大庆、鸡西、鹤岗等地新建大型标志性文化广场,为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提供场所。三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设施配套,功能齐全,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提供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