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12月30日电 低保金月人均补差达到61元,出台规定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骨灰盒等殡葬用品放开经营-—针对哈尔滨市人大对2004年民政工作述职评议反馈意见中提出的问题,市民政局本着一切为民、让利于百姓的原则,认真研究制定整改方案,并专门成立工作组限时进行整改,目前整改工作已初见成效。
低保金月人均补差达到61元
市民政局把构筑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作为“民德工程”,深入抓好抓实,建立健全了以城市低保、救灾救济、特困救助为主要内容,以基本生活救助为基础,多项专门救助为辅助,社会互助为补充的全方位、多层次社会救助体系。
市民政局组成74个组,深入到3万多户贫困群众家中走访、调查、宣传和落实低保政策,做到了应保尽保、应出尽出,为符合条件的32902人新办理了低保,动态调整出低保 42519人,目前全市共有低保人员26.02万人,10月后月人均直接补差达到61元。
市民政局还对全市50719户、13.7万名农村特困群众实施了救助,人均救助额度65元。
去年市慈善会日常接收善款536.1万元,支出善款526.8万元,有8个公益单位受益,18174名困难群众得到救助。我市还组织开展了“慈善济国民德”捐助活动,目前已收到捐赠资金1155万元,为慈善救助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设立救助分站实施主动救助
为更好地开展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市民政局在道里、道外、南岗、香坊等4个区建立了救助分站,并在繁华地段设立了lo个救助点,近期动力、平房两区将分别再建一个分站,年底前木兰、通柯两县分别建立救助管理站。市救助站还出动了两个救助服务队和4台巡回救助车,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市行政区域的救助网络。
市民政局等部门述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通知》,规定对在党政机关周围、三星级以上涉体宾馆门前、哈尔滨火车站、中央大街、防洪纪念塔广场、繁华商业区等重点救助管理区域内出现的流浪乞讨人员,执行职务的公安、民政及其他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有责任劝其离开;对不听劝阻并影响公共秩序、交通秩序者,将依照有关法规进行处罚。
丧葬用品实行市场化经营
市民政局决定对丧葬用品实行市场化经营,允许个体工商户等各种投资主体在取得营业资格后参与骨灰盒等丧葬用品经营,使丧葬用品在市场竞争中价格更加合理,切实保障用户的利益。
据规定,市民政局取消了自购骨灰盒殡仪服务单位不予寄存的规定,群众自购的骨灰盒持有生产企业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购买骨灰盒的税务发票、骨灰盒产品应有质检证明(复印件)“三证”的,丧户与寄存单位双方签订协议,明确责任,给予寄存。
市民政局出台了《低保户、五保户、重点优抚对象殡葬服务优惠办法》,对城乡低保户、五保户、重点优抚对象实行部分殡葬服务项目“一费清”和减半收费的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