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农民离土几多难:为何宁愿在家“猫冬”也不愿外出打工
2005-01-04 13:30:40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月4日电 外出打工,被公认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然而,入冬后,很多。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做出这种选择呢?带着疑问,记者日前来到延寿县调查走访。

    农民的不愿不敢和不知

    “应该说,2004年延寿县的劳动力转移工作冒了一个高。”县农委主任兼劳动力转移办公室主任韦峰这样说。他说,截至2004年11月末,全县转移出30960人,同比增长509%,实现劳务收入1.6亿元,同比增长487%。

    “不过,与劳动力转移的实际需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韦峰说出了成绩背后的隐忧:长期稳定的劳务输出少,季节性零散短工多。“农民的观念仍然保守,不敢、不愿和不知怎样找到种地以外增收途径的现象相当普遍。”

    在玉河乡文化村,记者采访了身高1米86的潘鑫剑。他17岁,念到初二辍学务农,曾去阿城一家饭店做服务员,可干到第四天就辞工回来了。问起原因,他先说是记不全菜单,后来承认是想家了。县经管站站长卢明也想起一件事:去年七月他曾将尚志市一家饭店招收30名服务员的信息发给这个村,可是一个报名的都没有。村支书苏国玉说,本村现有劳动力570人,种地一半就够了,现在常年在外打工的有160多人,剩下的富余劳动力大多数缺少闯劲。记者想再找一个在家种地的青年人聊聊,村委会主任让人去找前院的小胡。小胡23岁,孩子两岁了,只读过一年初中。等了一会儿,找人的回来讲,小胡去村外水泡子钓鱼玩了。主任说,村里生活条件好的孩子成家早,成家了就不大想迈出家门了。

    初中毕业在家务了两年农的毛金香,从未坐过火车,最远只去过尚志。最近,她到延寿县外派劳务基地学做服装,通过了日本一家公司的招工考核,即将出国。她对记者说,之所以能够走出来,是因为身边许多姐妹去日本打工了,听说那边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很好,三年研修期结束,能挣回一大笔钱。

    “加大转移工作的信息服务和宣传力度非常重要。”韦峰说,延寿正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在县广播电视台开设招用农民工信息专栏,大力树立和宣传劳务输出的典型,想方设法引导农民转变念,大胆闯出去。

    高额中介费成走出去的“绊脚石”

    延寿县劳务输出有一个特点:出国的人比较多。据了解,出国打工需要一笔数目不小的启动资金。延寿人去韩国,目前以自发投亲靠友为主。通过中介办理,手续费约六七万元。去日本,近几年主要由黑龙江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授权的延寿县外派劳务培训基地组织,手续费加上风险抵押金,也要四五万元。

    不规范的民间中介加上高额的中介费用,农民的“走出去”之路越发不平坦。玉河乡火星村是延寿县8个朝鲜族村之一,有劳动力426人,其中357人在外打工,绝大多数在韩、日两国。57岁的明东镇在家种地,两个儿子在日本留学,妻子在韩国的饭店里做杂工。他当过会计,在农村算是个“精明人”,可是办理妻子出国手续时,还是被中间人骗走了两万元。

    崔得洙是火星村红星屯屯长。他1994年去韩国,先是在一家造纸厂做工,每月280美元。因嫌收入低,私自到建筑工地做木工活,月收入相当于人民币1万元。后来非法身份暴露,被遣送回国。

    为了出国务工,有些人甚至“抬钱”。记者在延寿县外派劳务培训基地与8位准备去日本打工的青年农民座谈,他们的家人正忙着为他们“抬钱”,因为“抬”早了多花利钱,“抬”晚了又怕抬不着。

    延寿县主管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副县长董绍涛认为,农民进入国际劳务市场,需要商业银行,开办新型的劳务信贷业务的支持。农民一旦获得启动资金,将进入离土创业的良性循环,使劳动力转移工作产生高效益。

    农民缺乏提高应用技能的迫切感

    刘德江,62岁,两子一女都在长春打工。大儿子30岁,初中毕业,酒店厨师,月薪2700元。二儿子27岁,高中毕业,装潢公司设计师,月薪3000多元。女儿25岁,初中毕业,医院护理员,月薪1000元。兄妹三人都没结婚,在长春买了100多平方米的住房,准备把父母接过来住。

    康凤武,61岁,有两个儿子。大儿子一家三口与康凤武老两口在家务农,有60亩地,年收入近3万元。二儿子29岁,未婚,小学文化,10年前去哈市打工,先在木材市场做装卸工,后到一家海鲜市场做力工,包吃包住每月工资500元。

    康、刘家两家孩子虽然同样外出务工,但收入相差很多,主要因素是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的差别。

    “技能培训是劳动力转移的关键。”韦峰告诉记者,延寿县已经开始高度重视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工作,现已开办了4所培训基地,用工信息也很多,条件也优厚,但在组织招收培训生源时有些困难。一些农民以种种理由拒绝参加培训,甚至讲条件,要工钱。问题可能在于用工需求不明晰,产生不了接受培训、提高应用技能的迫切感。

    在延寿,目前有一个外派劳务基地,那里用工需求具体,培训专业对口,外方考核录用输出全程负责,全员抵押监控,研休结束清账,各个环节紧密衔接,效率高,成本低,收益大。延寿县已打算在全县范围推广。

    2004年10月,延寿县参加了黑龙江省与北京、天津的劳务对接会,会上与北京西城区职业介绍所等单位签订了今年用工4000人的合同。县劳转办正在动员现有的培训基地扩大规模,提高实用性培训,吸引农民工参加。

责任编辑:朱丹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