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5日电 近几年来,11789个被农民称作“真正贴心人”的农村信用社,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面临着巨大的生存与发展的挑战。今天,我们把目光投向农村信用社,看一看它发生的变化。
农信社撑起支农一片天
从黑龙江日报2004年10月13日“今日信用社”专栏报道过的黑河市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不难窥见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近几年发展的真实历程。2000年黑河市农村信用社正式挂牌。由于受市场经济大环境及粮食体制改革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个有1000多名职工的农村信用社,当年存款仅有6.3亿元,累计亏损和不良贷款却达到了4亿元,年可供支配资金只有8000万元,整个系统干部职工人心涣散、情绪低落。分离后,市联社大胆解放思想,先后实行了储蓄承包和多形式流动吸储揽存等制度,四年迈出四大步 实现农村信用社存款17亿多元,投贷18个亿,比刚独立的2000年增长11个亿,利润由当时亏5600万元,到前年盈利560万元,去年又为农民投贷11亿元,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同行业经营工作第一名。
截至2004年8月末,全省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404亿元,较1999年增加了19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13亿元,较1999年增加了201亿元。全省现有机构11789家,服务的触角延伸到了每个村屯。农村信用社已成为农村资金融通的主渠道。
农民的“来钱道”亟待拓宽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商业银行不断调整市场定位,逐步退出县以下农村市场,在农村的机构网点大幅减少;政策性银行金融业务也在改革和调整;农业和农村商业性保险相对短缺;农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加上农村直接融资渠道狭窄,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农村资金供求矛盾比较突出。
令人欣喜的是,2004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意见》,确定包括黑龙江省在内的21个省(市、区)为第二批改革试点省份,这标志着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农信社“变脸”农村融资跨入新时代
据省信用合作协会有关负责人介绍,改革后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进一步增强,支农主力军作用将更加突出。此次改革,全省农村信用社将增加股本金73亿元,目前已完成76亿元,预计年底将达到80亿元左右。国家的扶持政策到位后,黑龙江省将获得53亿元资金支持,两项相加共计130多亿元,再加上清收不良贷款力度的加大和信用社盈利水平的逐年提高,未来几年内全省农村信用社每年贷款投放将大幅度增加。预计2005年全省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投放196亿元,2006年投放266亿元,2007年投放320亿元。黑龙江省农村生产资金的供求矛盾将大大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