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爱心是盏明亮的灯 女记者闫阿红:留下明亮的眼
2005-01-05 14:30:41 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月5日电题:爱心是盏明亮的灯 女记者闫阿红:留下明亮的眼

    “我看见了,看见了!”

    据中国青年报消息称,2004年12月13日下午,哈尔滨市的张子丽老人看到了光明。她喜极而泣,与“从未谋面”的女儿紧紧相拥在一起。

    在隔壁的病房里,22岁的大学生许国兵也实现了用“双眼看世界”的梦想。此前,他的左眼只有光感。

    而就在30多个小时前,一位年轻的女记者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她留下的眼角膜使这一老一少重见光明。她也因此成为黑龙江省历史上第一位眼膜捐献者。

    贫困大学生许国兵两眼噙着泪花说:“阿红姐,感谢您把光明留给了我……”

    闫阿红,黑龙江省阿城市电视台记者,年仅34岁。

    阿什河畔,3个少年泪流满面,闫阿红的骨灰与花瓣一同飘落。他们既是闫阿红曾经采访过的对象,也是她生前帮助过的人。

    那是1998年,闫阿红听说了王子元老人收养3个孩子的故事。老人与这3个孩子非亲非故,只因孩子的妈妈出走,父亲入狱。

    在城市的边缘,闫阿红找到了“采访对象”,却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老人没钱买米买菜,就买最便宜的线米,拣市场的菜叶吃;无力供孩子上学,老人就在家里挂一个小黑板教孩子识字。

    闫阿红年轻的心灵被强烈地震撼了,《一个老人与三个无家可归的儿童》的电视专题片问世了,她在片中写道:“当有些人慨叹物欲横流人情冷漠的今天,王子元老人却向人们展示了一种不求回报、不思索取的无私奉献精神,一分社会责任感和一颗金子般美好的心灵。”

    专题片引起了震动,社会各界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在闫阿红的联系下,市教育局免费收取3个孩子入学。“应该说,作为一名记者,做到这个份儿上已经是仁至义尽了。但闫阿红还是放心不下老人和孩子们的生活。”阿城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何凤香回忆说,2000年的时候,王子元与孩子们的住房成了危房,一向“做事不求人”的闫阿红开始“找关系”。专题部主任夏喜林联系了4吨水泥,闫阿红“求”平山林场给了一些木材,然后又联系了一台卡车。时值初春,当时身体已经十分虚弱的闫阿红回家换上了棉裤,只身带车到深山老林拉木头。林场的职工被感动了,帮她装了整整一车木材。

    阿城二中学生赵红霞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仅靠双耳失聪的父亲每月200元的收入,怎么能负担起7000多元的学费呢?”

    闫阿红知道后,与摄像记者高宏伟边报道边向社会各界募捐,而闫阿红又是第一个捐款的人。至今,许多奉献了爱心的人,还清楚地记得那篇电视新闻的标题:《爱心是盏明亮的灯》。

    如今,赵红霞已经学业有成,当上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她激动地说:“没有闫记者,就没有我的今天,从她身上我懂得了‘奉献’的真正含义,我要继承她的遗志为更多的人奉献。”

    作为一个记者,闫阿红在关注民生的同时,也敢于“暴露问题”。她扮成农妇到街头算命,摄像记者躲在后面的车里“偷拍”。新闻专题片《精神垃圾谁来处理》播出后,得到市委书记的称赞,街头占卜行骗的现象得到遏制。《众说纷纭话拉客》、《离卫生城有多远》等,有力地抨击了城市的不文明现象。

    闫阿红无疑是称职的。1999年,闫阿红勇挑重担,仅在3个月时间里就完成了全年30篇的报道任务。就在闫阿红住院治疗的前一天,她还采写了《玩泥高手———丁敏安》,该片荣获了哈尔滨市广播电视学会好新闻一等奖。

    2000年,闫阿红被检查出患有子宫内膜癌,做完手术和化疗后,仍然坚持采访。朋友都劝她休息,她却说:“我能坚持一天是一天,因为我喜欢记者这个行当。”

    2002年末,闫阿红病情加重。病中的她非常坚强,学会了绣十字绣,她把一幅幅作品送给关心她的朋友。

    2004年11月12日,闫阿红走了,留下了一双明亮的眼睛……

责任编辑:刘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