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5日电自2005年元旦起,大庆市新的警务管理体制正式启动运行。原各派出所辖区群众办理户口、身份证等,近期仍可到管辖派出所办理,以后可由社区民警代办或直接到辖区公安分局办理。
改革撤消派出所组建新分局
元旦过后,大庆市民惊讶地发现,市区各派出所的牌子已被悄然换下,取而代之的是20个公安分局。
伴着新年的钟声,大庆市公安局踏着改革的步伐跨入了2005年。2005年元月1日9时,大庆市公安局召开全市公安机关干部大会,标志着我市新的警务管理体制改革已进入实质性阶段,并在市区正式启动运行。
新组建的20个公安分局已利用元旦休息期间搬迁完毕,投入正式工作。原各派出所辖区群众办理户口、身份证等,近期仍可到管辖派出所办理,以后可由社区民警代办或直接到辖区公安分局办理。
谈到这次改革的意义,市公安局党组书记、市公安局长曹力伟说:“通过这次改革,把警力向一线、实战部门倾斜,以使警务工作适应大庆经济发展的需要。”
达到5个有利
这次改革有效解决了我市公安机关存在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基层不强、保障不力等诸多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问题。有利于减少指挥环节,加快警令传递;有利于充实一线警力,明晰事权划分;有利于强化作战能力,优化警种分工;有利于提高民警素质,合理配置警力;有利于保障民警利益,体现公正公平。更重要的是,必将会进一步提高公安机关驾驭社会治安局势、实现快速反应、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能力。
减少3个层次
我市原有的公安管理体制是由市公安局、县(区)公安(分)局和派出所组成的三级管理体制。由于层级多,遇到问题、部署任务需要层层请示、传达,导致公安机关工作效率不高,反应迟缓。以城区公安分局为例,改革前,公安分局警令的传递从分局长到基层民警要经过6个层次;改革后,只需要经过3个层次,层次的减少必然会加快信息传递速度,提高工作质量。
出现两个转变
改革后,市区公安机关实现了人、财、物由市公安局直接管理。市区撤消原有的分局,合并派出所,组建新分局,分局下设刑侦队、治安队、社区队和综合科,新组建的分局作为市公安局派出机构,履行县级公安机关职能,变三级管理为两级管理,真正做大做强了“派出所”;市局精简机关,做强实战部门,变管理指导型机关为实战服务型机关,实现了公安管理体制由机关化向实战化的转变。
解决一个大问题
改革前,全市派出所警力只占总警力的28.75%,机关臃肿庞大,基层缺警问题突出,这种失衡的警力布局严重影响了公安基层基础建设。派出所以微弱的警力担负着繁重的公安工作任务,民警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这次公安机构改革,打破了过去一个城区设置一个公安分局,分局下设若干派出所的固有框架结构。通过改革,公安分局实战警力将增加到90%,解决了头重脚轻的问题,真正实现警力下沉,社区见警率将大大提高。
本次会议由市公安局党组书记、市公安局长曹力伟主持,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姚丽娜、市公安局政委曹振河在会上分别宣读了全市公安机关部分处级和科级干部的调整任用决定。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展云庭,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韩冬炎出席会议并做重要讲话。
回顾警界数次改革都为适应需要
若从1960年大庆地区第一次有了统一的保卫机关算起,大庆市公安局已经走过了45年辉煌历程。回顾大庆市公安局的历次改革(文化大革命时期除外),我们不难看出,大庆的警务改革都是为不断适应新形势,力求创造更高的工作效率。正如大庆市公安局局长曹力伟所说:“这次改革符合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符合当前大庆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大庆市公安局的前身是1958年的松辽石油勘探局保卫科,办公地点设在吉林省长春市,1960年2月迁到安达县(现安达市)。1960年5月,保卫科升格为石油会战指挥部保卫处,下设9个职能科室、大队。1960年10月,保卫处随同会战指挥部由安达迁到萨尔图。1961年,保卫处有保卫干警628人。
——1965年1月,保卫处改称安达市(特区)公安局,对内仍称保卫处,下设7个职能科室。安达市公安局下辖油区1个公安分局
——萨尔图公安分局,下设铁西、铁东、龙岗、龙凤、让胡路等29个派出所。(“文化大革命”期间,公安机关的工作受到冲击。1969年8月7日,组建大庆革命委员会人民保卫组,1970年4月20日,人民保卫组改为人民保卫部。)
——1973年9月3日,撤消人民保卫部,公安系统重新单独设立机构,成立大庆公安局。当时在油田内部称为大庆公安局,对外联系仍用安达市公安局名称。
——1979年12月24日,大庆公安局改为大庆市公安局,各区都成立了公安分局。各公安分局干警的组织、人事关系也由市公安局移交给所在区管理,卧里屯公安分局交乙烯工程指挥部管理,各派出所也随之移交,实行市公安局和区(企业)双重领导。
——1984年4月,经省公安厅批准,撤消11个治安派出所,同时组建东风新村、兴化村两个户籍派出所;市公安局调整机构,设28个科、室、队、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