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6日电 不久前,黑龙江省科技厅、省经委、省教育厅三家围绕黑龙江省六大基地建设建立了六个相应领域的校研企合作委员会,由六大领域的重点企业及具有相关科研优势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组成,共同谋划该领域产业发展,联手进行大项目立项。可以说喊了多年的产学研结合,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今天再度唱响,成为最强音。
产学研结合,科研单位和企业都希望能真正做到,然而事实上产学研结合还要跨过许多沟沟坎坎,但首先需要抹平的是项目生成机制上存在的问题。
以往科技项目立项没有把企业当作是技术创新的主体,科研单位大部分的研究成果不是企业所需要的技术,因此只能停留在实验室,科研人员花费大量心血的研究成果,很难换成钱。
日前,记者在哈尔滨圣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采访时,李建伟总经理对此深有感触。他说:“企业会经常碰到研究单位拿着成果找上门来的时候。其他原因不讲,单从研究前期缺乏市场调研从而加大成果转化难度的就不少。”李建伟说,“曾经有一个研究单位研究了一个治疗烧伤的品种,很好。当研究人员在寻找企业转化时遇到了麻烦,这一新品种剂型是散剂的。圣泰药业有8个剂型,惟独没有散剂,如果企业硬要转化这一品种,就要重新建立车间,而且建一个能够达到GMP标准生产条件的要等一年的时间,到那时市场也许变化了。”“科研单位研发品种前期一定要有市场调研,要以企业为载体,不然的话转化起来很难,科研单位应该成为企业科研的主力。”李建伟这样认为。
如今,为尽可能避免科技成果在研发完成后再设法推广转化等现象的发生,黑龙江省创新科技立项生成评审机制。结合企业技术急需,组织调动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等优势科技力量,与企业进行捆绑立项、联合攻关,使企业成为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单位,促进企业逐步成为真正意义的技术创新主体,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使黑龙江省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调整和优化。
在立项和经费使用过程中,严格遵守项目生成机制,鼓励以企业投入为主,政府部门提供配套资金或补贴资金,使急需的产业技术得到重点支持。今年全省共有150个项目列入科技部各类计划,这些项目的实施将为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而且根据国家意见,黑龙江省科技三项经费改为“应用研究与开发经费”。同时,省科技厅对原经费比例进行了适当调整,加大了对公益性、公共性和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投入力度,提高了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
2004年,“政产学研金介”结合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新词汇。在以往以单一技术项目转化为主的基础上,更加强调科技成果转化外围要素与环境的建设,明确提出了政府、企业、大学、科研院所、金融机构与科技中介等六要素联动。在启动由高校、科研院所等一流的科研团队与重点产业企业组成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作的同时,还实施了科技创新专项计划,有选择、有重点地支持有技术优势与特色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科研中试基地。2004年黑龙江省共投入资金300万元,立项扶持15家公益性研究所的中试基地建设与发展,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科技保障和智力支持。
背景
2004年,黑龙江省共落实科技经费近4亿元,立科技项目516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预计97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21%。在2004年全国拟授国家科技奖励项目中,黑龙江省占有21项,约占总数的9%,进入全国前六名。实现了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双跨越,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20家,其中区外企业38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产品212项。民营科技企业超过6000户,实现技工贸总收入540亿元、利税6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以上,成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一支生力军。技术市场交易活跃,科技成果转化率进一步提高,2004年全省技术市场共认定技术合同548项,成交金额12.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