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八方记者冰城论“雪” 来哈尔滨采访国内外记者谈对冰雪节感受
2005-01-07 09:45:44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哈尔滨1月7日电 比起加拿大蒙特利尔冬乐节、日本札幌冰雪节、挪威滑雪节,同属世界四大冰雪节之一的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也在逐渐成熟起来。几经雕琢,数载经营,已有21届历史的哈尔滨国际冰雪节的品牌越做越靓,越来越吸引人。

    然而,仅有冰雪是不够的。因为这并不是哈尔滨所独有,周边省市正后来居上。什么时候人们到黑龙江,游一次不够,还想再来,到那时黑龙江的旅游业也就真正发展起来了。

    来哈尔滨采访第二十一届冰雪节的国内外记者,对哈尔滨冰雪节的感受如何呢?

    美得让人无法想象

    见到日本NHK电视台的记者塚本壮一,是在6日哈尔滨市市情推介会上。米色的T恤和长裤,架着一副眼镜,沉稳含蓄,看起来更像一个学者。

    一张嘴,却相当的幽默。刚学会的汉语“第一次”脱口而出,让翻译和记者大跌眼镜。可随后便露出了马脚,原来只能对答这一句。

    全程跟踪采访了5日晚冰雪节及冰雪大世界开幕式的塚本壮一,对这届的冰雪盛会赞不绝口:“非常美,简直无可挑剔。在日本有札幌冰雪节,我们也经常参加,但哈尔滨的冰雪节更是美得无法言喻。制作精细,规模壮观,灯光效果,美得让人无法想象,让人终生难忘。”

    除了对哈尔滨的冰雪艺术、冰雪文化赞叹不已,塚本壮一对哈尔滨人的热情也感受颇深,“这里的人非常热情友好,充满活力,让人深受感染,我们外国人在这里受到的服务也非常周到,让人很受感动。”

    作为日本媒体驻京记者,塚本壮一在北京已有半年之久。对经济问题、经济报道情有独钟的他,3日来到哈尔滨,一方面关注冰雪节的报道,另一方面对哈尔滨的经济发展和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倍加关注。他说,虽然只来了三两天,可是却深深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经济发展的速度,让人切身感受到这是一座正在努力快步前进的城市。日本人都知道哈尔滨这座城市,但是对她了解得并不太多。他相信,如果实地到这里来看一看,走一走,会有更多的人喜欢上这里,可能也会有更多的人到这里投资发展。

    当晚就要返京的塚本壮一,希望早日将自己看到的、拍照的哈尔滨美景盛情传到日本,与自己国家的人们共同分享。

    缺少点“互动式”娱乐

    陕西电视台《勇者无畏》编导秦明:哈尔滨冰雪节比较精彩,夜晚五彩缤纷的冰雪大世界,真是冰雪艺术的集大成者,让人一饱眼福,身心愉悦。去年和哈尔滨电视台合作拍摄了几个冰雪专题,自己感觉挺好,观众反映也不错。今年要把哈尔滨欢乐冰雪的劲头拍出来,给人们一个冰天雪地,热情似火,清澈透明的冰雪哈尔滨。

    天津电视台《体育杂志》编导李欣:哈尔滨的冰雪节越办越好,冰雪旅游也热起来了。这里每年都有一些新的项目亮相,不但有看的,冰雪大世界;有参与的,亚布力、二龙山的滑雪;有刺激的,国际冰雪汽车挑战赛。不知今年还会有什么新项目。我们每年来都能带回去新的体验和感受。但是我们感觉有些单调、不能得到满足,似乎缺少什么彩儿。

    北京电视台旅游体育编导蔡日涛: 哈尔滨“冰雪节”是很漂亮,也具备大手笔,但仍然让人提不起神。看看冰灯、雪雕,滑滑雪,没了。就这些,用不了5天就够了。我们北京附近就有滑雪场,尽管规模不大,条件差些,但对于只滑滑雪的人也可以满足,干嘛要跑到哈尔滨这大老远来?

    旅游是让人放松,让人得到体验和强烈的感受,冰雪互动娱乐就能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可哈尔滨没有。我们也在冬季去过北欧如挪威、瑞典等国,感受到他们的冰雪活动就是娱乐,总有你想不到的冰雪互动娱乐。让你每天总在等待新的项目。譬如他们开辟一些新奇的娱乐活动,人们像在夏日海滩上裸浴一样,在绵软的雪地上感受雪浴。人们从温暖的屋里突然裸体跑进比沙滩更柔软的雪地上,真实感受雪粒踩在脚下的感觉。同时还有专门的摄影服务,摄影师拍完后会问雪浴者,哪里需要“马赛克”。在这里,这样的娱乐或许会被认为是疯了,雪地怎么能和沙滩比呢?光脚能在雪地上走?不做谁又知道不行呢?或许比沙滩的感受更好。诸如此类的娱乐,互动性强,人们都想试一试。

    中央电视台五频道《赛车时代》编导周思阳:体育和娱乐结合起来的东西是人们想要的。冰雪大世界的冰灯观赏、亚布力的滑雪等等,都挺好也很精彩,冰雪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滑雪场设施、管理都很好,但是冰雪趣味体育项目却找不到。这是参与性最强的,也是最吸引人的。因为不管男女老少都可以加入进来,共同制造并感受着冰雪乐趣。所以,旅游也好,民间体育也好,实际上都在琢磨如何玩得尽兴又有乐趣,不枉此行,以至渴望下一次再来。

    福建电视台《我为车狂》编导李东:旅游者回家买点啥?

    人们在哈尔滨玩足后要回家,出来一趟总得带点有纪念意义的或这里独特的东西,以满足这最后的欲望;或作为日后的纪念、回忆或谈资,或作为送亲朋的礼物。但在哈尔滨买不到。哈尔滨人不知道什么东西是自己的特产,什么东西能代表自己和区别于他人。因此,自己做了一大堆木制品、土特产等,甚至摆出许许多多俄罗斯的艺术品,可这些纪念品和土特产与其它地方的没有区别,基本上在重复。不想空手回去,可又买不到独特的物品,至于那些俄罗斯的东西,有许多是假的,买回家了反而不舒心。

    寒冬里多些人文关怀

    台湾东森电视台新闻事业总部财经中心记者王惠玉:我是首次来到哈尔滨进行冰雪节采访报道的,哈尔滨的冰灯很美、很壮观,很新奇,走在冰灯的长廊道上,感觉像是走在天际,像是在天宫里,那样冰清玉洁,美轮美奂,宛如人间仙境。

    哈尔滨发展冰雪旅游应该更多体现以人为本。哈尔滨本来就很冷,游客在观冰灯、赏雪景时,应该有暖的屋子休息一下,暖和一下,喝杯热饮后,再继续观赏。这在日本就体现得很好。我到日本看过雪雕,在这条街上看雪雕看冷了,可以到另一条街上泡温泉,这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

    哈尔滨的旅游服务还可以更周到一些。比如冰灯景观前应设有讲解员讲解冰景的含义,融入一个故事在其中,或在冰雕建筑旁设一个简介牌,介绍冰景的含义、用冰量等,来体现一种人文的冰雪文化。

    哈尔滨冰雪应该有更多特色的东西。我来时就想,哈尔滨人不怕冷,能不能有爱斯基摩人那种住在冰屋子里的场景,可是在冰雪大世界里却没有看到。所以建议,在冰雪大世界中多搞些趣味的东西来表现“冰城”之称。

    冰雪文化:“冰雪节”的灵魂

    经济日报记者倪伟龄参加过5届“冰雪节”,对哈尔滨冰雪文化和冰雪产业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哈尔滨的“冰雪节”应该进一步提升精神品质,以防进入一个低档次、低品质、低附加值、重劳动力的恶性循环。

    “‘冰雪节’的举办极大地提升了哈尔滨市的冰雪产业,可以说,哈尔滨市的冰雪产业越来越火,但同时冰雪产业和冰雪文化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大。当人们趋利行为太重的时候,也就顾不上精神层面和文化层面的提升,出现了文化屈从于产业的现状。本来是极具哈市特点的历史性活动却办得一届比一届仓促,冰雕、雪塑等作品也越来越粗糙,没有创新,缺少文化,‘冰雪节’的灵魂在消散。”

    倪伟龄告诉记者,他参观了今年的冰雪大世界,并详细了解了冰雪大世界的经营情况。本届冰雪大世界里的作品很多都和去年一样,狗拉爬犁、冰滑梯等冰雪活动也都是老三样,到冰雪大世界里参观的省外游客很少有第二次来的。但从经营上看,承包冰雪大世界的企业会有千八百万元的收入,因为企业将冰雪大世界的经营纳入了一个开发循环,走出了一条大承包商再包给二承包商的路子。如冰雪大世界里的冰塔、冰柱子等都卖给了企业作广告宣传,哈药集团、交通银行等单位在冰雪大世界里都“置”有一块领地,哈药集团将自己的办公大楼制成冰景,在这里充分展示了企业的形象。这种运作方式,让冰雪大世界的承包企业赚到了钱,但却让整个冰雪大世界失去了一个统一的风格和文化,商业味颇浓的冰雪大世界让人们很难再欣赏到高层次的冰雪美景,很难再领略到艺术大家们的鬼斧神工。

    倪伟龄说,哈尔滨发展冰雪文化、冰雪产业的优势是历史长,在人们心中渗透积淀得深厚,还有哈尔滨天气冷,这也是天赐之物。但雪无林不立,无山不壮,冰雪大世界、冰灯游园会、雪博会等“冰雪节”主打品牌还是以人工制作的冰景、雪景为主,缺乏原生态的文化设计。目前全国各地都在比照哈尔滨市发展各自的冰雪产业,并在学习哈尔滨人工制作冰雪景观的同时加以发展创新,如长春的雾凇等。因而,如果哈尔滨的“冰雪节”不力求创新,不形成自己的文化,必然会丧失吸引力,冰雪产业的发展也必然会受到影响。因此,哈尔滨市的冰雪产业和冰雪文化要齐头并进,不能彼长此消。

    链接——哈尔滨冰雪节

    “冰雪节”年历

    1984年12月20日,哈尔滨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从1985年开始,每年1月5日为哈尔滨冰雪节,1月份为冰雪活动月。

    1985年秋,哈尔滨冰雪节组织委员会成立,新开展了冰雪文艺活动,延长了冰雪经贸活动时间。

    1987年,第三届冰雪节增加了玉泉狩猎场旅游景点,举行了首届国际冰雕比赛。

    1989年,第五届冰雪节举办了雪雕游园会、首届彩灯游园会和首届哈尔滨冰雪电影艺术节。

    1990年,第六届冰雪节期间,道里区政府在松花江上建造首届江上冰雪游乐中心。

    1992年,第八届冰雪节首次举行冰雪节狂欢游行(即后来的狂欢巡游)。

    1994年,第十届冰雪节提出“主题经济化,目标国际化,经营商业化,活动群众化”办节原则。自本届始,每年1月5日哈市放假1天。

    1996年,第十二届冰雪节适逢亚洲冬季运动会在哈召开,首届国际雪雕比赛举办。

    1999年,第十五届冰雪节首次拍卖节庆活动冠名权,冰雪节开始走向市场。

    2000年,第十六届冰雪节期间,松花江上建起世界最大的人工冰雪游乐园——松花江冰雪大世界。

    2001年,第十七届冰雪节升格为“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25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参加了冰雪节活动。

    2002年,第十八届冰雪节加大市场化运作力度,开展了中国冰雪汽车挑战赛和青少年冰壶比赛。

    2003年,第十九届冰雪节正逢十冬会在哈尔滨召开,二者开幕式合而为一。

责任编辑:朱丹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