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8日电 2004年是国家和黑龙江省对农业扶持力度最大的一年,也是农业进入新阶段以来黑龙江省农村形势发展最好的一年。全省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粮豆薯总产627亿斤,比上年增加125亿斤,增长24.9%。农民收入实现超常规的两位数增长,全省农民人均收入可突破3000元大关,比上年增长500元以上,增长20%。这一良好势头主要得益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六项措施。
——扩面积。2004年黑龙江省农作物播种面积14470.1万亩,比上年增加144.3万亩。全省粮豆薯种植面积12324.5万亩,比上年增加530.6万亩,增长4.5%,粮食播种面积自1997年以来首次增加,接近历史最高值。2004年全省粮食获得大丰收,粮豆薯总产627亿斤,比上年增加125亿斤,增长24.9%,创历史新高。
——调结构。主要是发展高产、高效粮食品种,压缩低产、低效作物。特别是根据水稻短缺的实际,突出发展了水稻生产。全省水稻发展到2513.2万亩,比上年增加571.1万亩;玉米3213万亩,增加160.7万亩。全省高产粮食作物面积比上年增加758万亩。此外,大豆和小麦也分别增加了239.9万亩和48.9万亩。产量较低的杂粮豆减少372.1万亩,薯类减少117.9万亩,低效经济作物减少388.5万亩。
——增收入。2004年全省种植业生产投入211亿元,比上年增27亿元,扣除生资涨价因素,净增8.7亿元。其中农民自筹105亿元,同比增长11%;信用社贷款106亿元,同比增长27.4亿元;投入化肥299.3万吨,增44.8万吨,增加17.6%;施有机肥1.7亿立方米,亩均1.2立方米。同时,生活劳动投入也是这些年最多的一年。2004年黑龙江农民增收由“四驾马车”拉动,“政策补一块,粮价涨一块,增产增一块,结构调整挣一块”。国家加大了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全省良种补贴由大豆、小麦扩展到水稻、玉米,水稻按实际种植面积补贴。这样,农民人均收入可突破3000元大关,比上年增长500元以上,增长20%,实现超常规的两位数增长。
——上标准。2004年是黑龙江省政府确定的农业标准化年。该省牢牢把握种子、农时、整地、播种和管理等关键环节,广泛应用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提高技术到位率。2004年该省优良品种率、种子包衣率分别达到95%和60%以上,比上年增5个和6.3个百分点;机械标准化整地1亿亩,占整地面积的75%;机械精良播种5500万亩,全省农业标准化实施面积8136万亩,比上年增2130万亩。
——强基础。针对黑龙江省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实际,该省突出了农田水利建设和农机化建设。在农田水利建设上,全省新建设小型集雨工程1000处,新打抗旱井1万眼,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00万亩,新增坐水点灌面积380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00万亩,新增除涝面积100万亩。在农机化建设上,该省投资5000万元,组建50个农机股份合作社,并以此辐射带动农机化发展,提高农机装备水平。2004年该省新增各类拖拉机2.7万台,配套农具3.3万台(件),联合收割机1600台,综合机化率达到75%以上。
——抗灾害。2004年6月份,黑龙江省西部大庆、齐齐哈尔、绥化和哈尔滨的一些县市及部分农场出现了苗期干旱,受旱面积4569万亩,其中严重干旱2384万亩。旱情发生后,各受灾地区不等不靠,发动群众全力抗旱。最多时,日出动机动车28万辆、106万名劳力进行人工浇灌,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在发生旱灾的同时,草地螟虫害在该省西部地区大面积发生,全省幼虫发生面积5427万亩,其中农田3745万亩,公共地带1682万亩。对此,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立即启动防治预案,迅速掀起抗灾灭虫高潮。由于预防准确、防治及时、措施得力,全省仅有22.8万亩农田遭受严重危害,取得了“虫口夺粮”的全面胜利。
来自中国农业部信息网的信息说,随着自然条件和粮食价格的不确定性,2005年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空间将会缩小,压力增大。为此,黑龙江省将坚持发展粮食生产、调整农业结构和促进农民增收三个不动摇,适当扩大粮食作物面积,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快劳动力转移步伐,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力争将粮食总产稳定在600亿斤的台阶上,农民人均收入增长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