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10日电如今76岁高龄、身卧病榻的我省著名建筑专家、规划专家、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常怀生老人闻听哈尔滨百年“铁路房”居住建筑群正在做保护修缮规划的消息后,难抑心中对百年“铁路房”的眷恋,强烈呼吁:“铁路房”一定要按原貌恢复,哈尔滨老建筑修缮不能再添败笔了。
9日10时左右,记者在医院的病房里见到了常老。常老显得十分虚弱,左手上插着针管,正在输液,声音断断续续,低沉嘶哑。记者提起哈尔滨百年“铁路房”居住建筑群正在做保护修缮规划的消息后,常老一下子好像精神了许多,示意看护人员马上扶他坐起来。在一个多小时的采访过程中,常老十几次语塞,不得不饮水润喉。记者不忍,几次示意中止采访,但都没能如愿,足见常老对“铁路房”的那片深情和对规划改造方案的殷殷关切之情。
老专家深情回忆老房子
据常老介绍,建于20世纪初期的“铁路房”建筑群是现存惟一保持哈尔滨开埠时期新城住宅区基本原貌的地区,也是全国惟一成片的俄式保护街区。
保护街区里的老房子不仅精致,而且实用。厚厚的墙壁足有62厘米,冬天冻不透,夏天也晒不透,人住在里面非常舒服。每户都有一个小院子,院子里种满了花花草草,丁香树、榆树和矮篱墙等让这些房子显得亲切自然。花丛中的房屋也格外精致,这些房子全部是俄罗斯式的砖木结构,木房梁、木天棚、木地板。每家房屋的南侧一般都有一个凉厅,用于夏季纳凉。凉厅虽小但不单调,上面均雕有欧式的花纹,既实用又好看。
早年的哈尔滨,这种俄式房屋比比皆是,并且与街道的环境十分协调,那时的哈尔滨可以说是一个十分洋气的城市,也是外地人向往的地方。
原汁原味恢复老房子
“‘铁路房’是哈尔滨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哈尔滨百年历史的见证,要好好保护,尽量恢复其原貌,而不是要用现代的理念去改造它、破坏它。”这是常老对老房子修缮一贯坚持的观点。
常老说,保护街区里的“铁路房”都是原汁原味的俄罗斯式民间住宅,它的存在代表着一个历史时期。在建设中东铁路时期,它曾是铁路职工住宅。多年风雨侵蚀,一些“铁路房”已年久失修。随着居住人口不断增加,老房子周围搭建了很多私建房屋与仓棚,老房子的重新修缮和规划迫在眉睫。在今后的规划当中,要尽量恢复和保存老房子的原貌,把后建的一些建筑附件都拆掉,同时赋予老房子新的功用。修缮后的“铁路房”应该是集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具有浓郁俄罗斯风情的保护园区。
他提出,百年“铁路房”切莫重复果戈里大街的命运。果戈里大街是哈尔滨的一条百年老街,这条街建于1907年,是哈市早期俄罗斯人聚居的地区。当年的果戈里大街一派繁华景象,道路两旁的建筑以俄罗斯风格为主基调,路面为方石路。由于年代久远,街路破损严重,沿街建筑墙体立面十分陈旧,俄式建筑的自然、古朴、典雅的风格已经不复存在,很多建筑已经被拆除。复建后,无论如何也难以找回原汁原味的“果戈里”。
建展览馆展示特有文化
哈尔滨以洋味十足的城市建筑闻名遐迩,也因此被选为中国最年轻的历史文化名城。而百年“铁路房”又是哈尔滨最早的洋建筑,见证了哈尔滨百年风雨历程。因此,常老建议,在百年“铁路房”中建一个“中东铁路历史展览馆”,展示哈尔滨特有的百年历史文化。
据常老介绍,19世纪末,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哈尔滨成为中东铁路的管理中心,也成为东北北部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我国北部出口的商埠,那时的哈尔滨还有一些关内冀鲁的移民大量涌入,逐渐形成民间村落,使得哈尔滨成为中西合璧、文化多元的特殊城市。
在规划老房子、开发旅游业的同时,有关部门应在“铁路房”中选取一个较大规模的建筑,将其开辟成历史展览馆,收纳哈尔滨在建设中东铁路时期的历史资料和大量学者对中东铁路的研究资料以及哈尔滨百年发展历程的历史资料。
恢复老房子要用当地人
“修长的窗户、古典的木门、传统的雕梁……这些都是俄罗斯建筑艺术风格的真实写照,要想恢复老房子原貌,很好地保护它,改造规划方案必须要让那些了解老房子、对老房子有感情的当地人去做。”病榻上的常老再三强调这一点。
老房子反映了一个时期的历史文化,那些与老房子一同成长起来的人,对它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感悟,只有了解它,才能更好地恢复它。所以恢复老房子一定要让当地人去做。外来人、外来的想法与设计不是不好,但也只能是一种灵感的借鉴。
老房子的修缮还应该多听取老百姓的想法,特别是多听取那些久居在老房子里的居民的想法,因为这些原住居民作为百年“铁路房”的一部分,对老房子最有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