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稻迷”领稻农走上致富道——记延寿县水稻科技协会会长刘宝军
2005-01-10 11:30:48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月10日电 “稻迷”是加信镇人对刘宝军的称呼。

    加信镇种植水稻历史悠久,过境的亮珠河和蚂蜒河可以自流灌溉,加上土质肥沃、气候适宜,朝鲜族村民种水稻早就出了名。民主村的青年农民刘宝军不服气,别人能种水稻增收,为什么我们不能?

    刘宝军先在家里做实验,找行家请教水稻种植技术,有时在地里一待就是一天,都到了痴迷的程度。在他的带动下,加信镇水稻亩产由过去不足500公斤达到现在的600多公斤。

    然而,重产量不重品质,农民增产不增收,这种方式已经跟不上市场的需求。1997年春,刘宝军大胆地引进新品种发动村民种植,到秋后一算账,比过去的稻子多赚了不少。

    2000年初,刘宝军参加了省工商局举办的全省农村经纪人培训班,并获得了农村经纪人资格。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他组织成立了全县水稻科技研究协会,组织全县稻农形成合力闯市场,通过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占有率,创名牌,促进农民增收。

    作为协会的带头人,刘宝军尽量使协会成为稻农的“家”。2000年8月,刘宝军深入到中和、加信、六团等乡镇的18个村,吃住在农家,起早贪黑为农户示范讲解富硒技术。忙了近一个月,终于使全区4000亩水稻全部实行了富硒技术种植,秋后以每公斤高出市场7分钱的价格被县亮珠米业公司全部收购。这些新技术的推广使会员平均亩产量达到500公斤以上,共为农民增加收入100多万元。除了水稻全部种植优质品种外,刘宝军又通过多方面的关系与木兰县“大豆王”孙奎有建立了联系,引进100公斤大粒高蛋白大豆种子在全区试验示范,取得成功,每亩产量平均可达到200公斤,比普通大豆增收近一倍。科技和信息使农民尝到了丰收的喜悦。

    协会成立三年来,会员由开始不到100户发展到现在的500余户,真正成为了会员们自己的“家”。协会无偿地为会员提供信息和技术服务,为他们跑销路、找市场,解决农民卖粮难问题。

    农民出身的刘宝军最了解农民关心的是什么,企盼的又是什么。为了帮助农民掌握最新的水稻种植技术,从1997年开始至今,每年他都自费聘请东北农大,省、市、县农技部门的专家、教授到加信镇,利用科技之冬和科普之春搞义务培训,现在已开展讲座15场,受训人数达2000多人,会员中已达到了每户都有两人以上的“种地明白人”。除了对农民进行定期培训之外,刘宝军还重视基地建设,现在,在全县水稻主产区的中和、加信两个镇建成了高效示范区、特色示范区、对比实验区三处5000亩,与亮珠米业公司合作,以亮珠公司为龙头,以协会为基地,以“亮珠”为品牌。2001年会员最高亩产量达550公斤,这年为会员销售优质绿色水稻3万吨,为农民增加收入60万元,并且使加信大米销往北京、上海、广州、云南等地,以品牌和信誉赢得了市场。去年6月份,由协会提供优良品种和技术创办的“亮珠”品牌被哈尔滨市评为哈尔滨市知名品牌之一。

责任编辑:朱丹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