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1月19日电 美国一位心理学专家在1998年断言:随着商业化进程的推进,心理疾病对自身生存和健康的威胁,将远远大于一直困扰中国人的生理疾病。事实上,这句话已在某种程度上在哈尔滨市得到“应验”。
日前,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全市职工体检比例激增。据哈医大二院统计,该院去年做的全市职工体检人数比前年翻了一番还多。在强调人本化关注的时下,体检似乎越来越成了职工的一项福利。然而,就在各单位把关爱的目光聚焦职工生理健康的背后,却出现了一个强烈反差——全市心理体检率为零。
据调查,全市去年体检人数超过5.2万人,至少500多个单位组织职工进行了体检,但没有一例进行心理体检。目前,全市各大医院体检费用从几百元到1500多元不等,多数单位不惜出资上千元为职工“监测”健康,部分单位甚至为职工做1500元的“高档”体检,但没有一家单位组织职工进行心理体检。令人遗憾的是,全市各大医院的体检项目里,甚至根本就没有心理体检这项内容。心理健康成为全市职工健康监测的“盲点”。
想查心理健康 医生虚晃一枪
记者在对哈尔滨市部分事业单位职工调查中发现,相当一部分人在担心自己的心理健康。在他们看来,体检是单位为自己所设的一项福利。很多职工希望在公费体检中,能对自己的心理健康也加以了解。
记者在哈尔滨市各大医院体检中心调查发现,目前,组织职工体检的单位,机关、事业单位居多;在参加体检的职工中,感到工作和生活压力的人占相当高比例。据哈医大一院体检中心有关人士介绍,相当多的体检者,查不出任何生理疾病,但自述浑身难受,并有失眠、焦虑等症。相对于生理体检,这部分人,更需要的是心理关注。据介绍,就在前几天的体检中,我市一家单位一位50岁的女职工,被怀疑患上心理疾病,推荐进行心理诊疗。这位女职工在体检评估中,查不出任何病,但她总是感到浑身酸疼、心烦意乱、焦虑紧张。经医生询问了解到,她自觉年龄大了,担心在工作竞争中处境越来越不利,因而长期焦虑。最后,体检中心建议她到更年期门诊做进一步诊疗。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参加体检的职工,被怀疑有不同程度心理疾病的人不在少数,但他们多被医生建议到更年期门诊、神经科、妇科等专业科室去进一步诊治。而不是直接被引导到心理科室。医生们解释说,这主要是考虑多数人无法接受“自己心理有病”。这也折射出哈尔滨市心理检查的尴尬境遇。
强调自我意识 更易心理失衡
省医院体检中心有关人士介绍说,目前来体检的职工,很多人工作条件都相当优越。然而,过强的自我意识,使他们更易患抑郁症。
哈尔滨市一家机关单位的一位女职员,31岁,身高1.7米左右,未婚,形象气质非常“打人”。前段时间,就因脸上长了个小疙瘩,到美容院做磨砂,留下小疤,随即陷入严重抑郁中,不久前竟因此自杀。这位女职员平时在单位非常受宠,而脸上出现疤痕后,自感在群体中失去众星捧月的感觉,心理难以排解,患上抑郁症。
据医学专家介绍,很多有强烈优越感,过分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内心都极度脆弱。有的人,常觉得周围的人和自己过不去,常曲解他人的好意,面对突发事件时,则常常慌张无措。
工作成绩突出 精神愈发抑郁
据省医院专家介绍,哈尔滨市各大医院发现的抑郁症患者,不乏踏实认真的成功者。然而,属于“憋屈型”的成功者越来越多;而抑郁症似乎越来越“偏爱”工作条件优越、智商高的人群。
黑龙江省一家机关单位某科室科长,32岁,男性,日前患上严重抑郁症,自述失眠长达6个多月,而且彻夜无眠。据医生了解,他平时在单位相当能干,工作认真踏实,得到领导认可,并小有名望。而在几个月前,他被严重的失眠、头痛困扰,更令他害怕的是,自感工作能力突然下降,记忆减退,陷入抑郁中。医生诊治中发现,令他出现问题的真正原因是,他把自身责任看得太重,工作压力过大,最终被责任压垮。有关专家解释说,很多成功者,自我评价过低,常有内疚感,陷于自责中。
脂肪肝患者多 亦有心理因素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哈尔滨市一家单位738名职工参加体检,317人被查出脂肪肝,比例高达43%;高血脂143人,占19%;血压偏高者占18%。患病人群如此之多,如此多的人患同一种病,让人不能不深思。该单位有职工自嘲,这是职业病。那么,几种疾病在一个群体高发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据哈医大一院、省医院等医疗机构体检中心的有关人士介绍,相当多的疾病“心因性因素”极高。比如,癌症、心脑血管等一些生理疾病,“心因性因素”非常强。在一些竞争紧张、压力过大的群体中,人长期紧张、抑郁,极易引发一些生理疾病。而目前,全市没有一家单位为职工做心理体检,没有一家医疗机构的体检项目里,设心理体检这一内容。
渴望心理救助 专门机构稀缺
哈医大二院有关负责人说,该院曾考虑过设心理体检,但最终没能操作。首先,心理体检属“软性体检”,无法借助仪器诊断,全凭医生水平,体检评估很难,易惹纠纷。其次,全市合格的心理医生极度缺乏,各大医院心理科只有有限几个医生,而心理体检所需时间长。另外,体检报告一般要向单位公开,而多数职工视心理疾病为个人隐私,不愿公开,尤其是对同事。
5.2万:0的背后彰显的是医疗条件、社会认知等对心理体检供求的多方错位。在追求工作效能、大力开掘人的潜力的今天,人的生存、竞争压力增大;同时,在强调人性关注的现实,心理体检被越来越多的高压人群所渴望。心理体检,进入健康监测视线,正被我们这个城市中的广大职工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