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20日电 21平方公里的土地竟有32万亩被人们形容为“疮疤”的盐碱地。土地盐碱化曾让双城市农民一筹莫展。然而,经过一年多的治理,这块长满“疮疤”的土地再现绿色生机。去年治理区内直接经济效益达到28万元。
据调查,双城市境内盐碱地总面积近32万亩,双城西北部、西部、西南部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盐渍化现象。省国土资源厅启动的《大庆及周边地区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给这里带来了根治灾害的机会和希望。2003年,双城市首批治理盐碱地2.5万亩的计划获批准。
2004年,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哈尔滨市国土资源局和双城市主管领导多次赴项目区召开协调会,提出“双城盐碱地综合治理一定要与奶牛产业链联系在一起”的要求,并落实项目启动资金32万元。
双城市对盐碱地治理工程制定了“先基础、再围栏、后播种”的计划。他们自筹资金14万元,修筑了5.2千米长的3条排灌干渠,建了8处桥涵,确保治理区内土地湿度均衡。他们还严把“种子关”、“整地关”、“播种关”,保证种子出芽率达到85%%以上。
双城市还首创利用风化煤的酸性特质与盐碱地中的盐碱成分相中和,实现第一次土壤改良后,再种植耐碱耐盐植物,进一步改善土壤。该市还酝酿成立了“双城市丰农饲料繁育股份有限公司”,6年后将治理成果全部移交给土地使用人,极大调动了农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
去年双城市围栏6.4万米,实现封育11100亩,整地并播种13900亩,植树28000株,同时围出了33万平方米的湿地。
责任编辑:朱丹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