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市江滨广场上的“八女投江”雕塑纪念群像。
东北网1月24日电 《人民日报》2005年01月24日第四版刊登了人民日报记者汪波写的《乌斯浑河的怀念》的文章。全文如下:
编者的话
“八女投江”的英雄故事,传出了林海雪原,流传了半个多世纪。在她们牺牲的乌斯浑河畔,黑龙江省林口县人民为她们建造了纪念碑和纪念馆,并在英雄精神鼓舞下,一步一步赶走贫困,使生活逐渐富裕起来。林口人说得好:“有英雄的精神在,我们能克服任何困难,迎来光辉灿烂的明天。”
“三九”寒冬第四天,林海雪原被冻透了,简直是吸口气冻得身上直掉冰碴。记者驱车数百里,去拜谒乌斯浑河深处的圣地——“八女投江”殉难地。
车在黑龙江省林口县刁翎镇政府前停下了,雪地上两行深深的车辙向远方延伸。再往前,我们的小车不管用了,厚厚的雪壳子能把车扛起来。
副镇长老姚开来一辆“呜呜”作响的老式北京吉普车,还带上了一名壮汉和一把铁锹,大声说:“都谁去,上我这车吧!”记者和林口县博物馆馆长衣晓白坐进了吉普。
一小时后,车停在柞木岗子山和关门嘴子山之间的峡谷中。“这就是‘八女投江’之地。”衣晓白指着冰封的乌斯浑河告诉记者。
乌斯浑为满语“凶狠的河流”之意,全长140多公里,在不远处注入牡丹江。1938年10月,东北抗日联军一部百余人行军至此,突遇日军包围。危急时刻,第五军妇女团8位平均年龄19岁的女战士引开敌人,为战友突围赢得了宝贵时间。她们最终被日军围困在江边,子弹打光了,她们毅然踏进了乌斯浑河的急流……
乌斯浑河畔一个小山坡上,10米高的石碑上刻着“八女英烈光照千秋”8个大字,碑边那座静卧的平房就是“八女投江纪念馆”。冷云、杨贵珍、安顺福、胡秀芝、郭桂琴、黄桂清、李凤善、王惠民,8位女英雄的画像一字排开挂在墙上,一双双女性柔美的眼睛注视着人们。纪念馆里有两张冷云的照片,这也是8位女子中唯一留下的真人实照。画像下面,贴有刁翎镇一名姓韩的残疾青年以八女肖像为主题的剪纸作品,还有几件抗联战士当年用过的遗物,3本留言簿……刁翎镇邹丽伟的留言写道:“八女英雄,您是我们的骄傲。我们想念您。”
衣馆长介绍,20世纪80年代,人们建造了3米高的纪念碑。1995年,家乡人民捐款40多万元,将纪念碑增高到10米,还建起130多平方米的纪念馆。当时,中小学生把自己积攒的零花钱都捐了出来。碑建成后,镇里雇了一位老人看护。这一看就是很多年,给老人的月工资也就几十元,但老人无怨无悔。“虽然大家捐的钱不多,碑和纪念馆也都不大,但林口人精神上是富有的。没建纪念碑那会儿,老人送儿子参军会来到这里,讲一讲过去的事儿。纪念碑建成揭幕那天,山上坐满了群众。这之后谁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就要来到碑前,告慰英灵。”
衣晓白不知多少回来过这里,他说自己深深地眷恋这块土地。老衣今年53岁,1968年从鸡西市来到林口县。“我一来到这里就知道了‘八女投江’的故事,找到了自己创作的力量和源泉。”
老衣创作了200多部以抗联故事和解放战争史实为内容的连环画。他以“八女投江”为题创作的国画《抗联英魂》,获得了全国纪念抗日战争60周年中国画展佳作奖。牡丹江日报、黑龙江日报相继要调他到报社,他都没去。他说:“我离不开林口,离不开这片热土。当年,冷云从一个很富有的家庭走上了革命之路。‘八女’中的王慧民牺牲时年仅13岁!我每一次陪人去看‘八女投江’地,心灵上都受一次深深的震撼。今天的林口还不富裕,但有英雄的精神鼓舞,林口人民一定会把家乡建设好。”记者了解到,林口县2004年地方财政总收入为4592万元,同比增长3%;农业总收入23亿元,同比增长9.5%;农民人均纯收入1360元,同比增长20.3%。同行的人都从中意识到,林口人前进的步伐加快了。牡丹江市代市长陆兵说,牡丹江将对东北抗联、“八女投江”和扫荡群匪身入虎穴的杨子荣等“红色旅游”资源进行挖掘,让英雄的精神永远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