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行家学者提出真知灼见 冰雪优势的根基在文化
2005-01-25 10:31:11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月25日电 冰雪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是哈尔滨城市的特色和个性,尤其是冰雪文化,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它使哈尔滨的冬季镶银砌玉,魅力无穷。

    上世纪60年代,哈尔滨人将聪明和智慧倾注到冰雪这上天的赐予中,创造出璀璨夺目的冰雪文化。历经30多个春秋,哈尔滨重新开掘冰雪内涵,第一次将建设世界冰雪旅游名城列入哈尔滨经济发展纲要,冰雪产业第一次成为重要产业。

    “冰雪是资源,寒冷是优势。”选择冰雪作为哈尔滨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以冰雪为“轴心”,旅游、商贸多路跟进的系统工程,将对全市经济有重要拉动作用。

    冰雪产业涵盖冰雪文化、冰雪艺术、冰雪体育、冰雪旅游、冰雪经贸等诸多方面。这其中,文化底蕴是基础,是灵魂,文化缺失无疑会制约冰雪产业阔步向前。脱离了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冰雪产业就会失去丰富的内涵,失去了品位和亲和力。

    不乏艺术精品但缺文化主线

    在对冰雪建设部门的采访中,记者深深地感受到,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他们更为关注的是冰雪活动带来的效益,无形中忽视了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说到今年冰景制作不够精细,冰雪大世界有关负责人谈到了其中的主要原因。吉林和沈阳的冰雪产业近几年越做越大,一些相关人才跳槽,造成冰雪艺术人才短缺;一些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也搞冰景建设,无形中提高了建设成本。

    完全进入市场化运作的建设部门,考虑更多的则是怎样减少投入,增加经济效益,而在冰雪文化内涵的挖掘上则少有顾及。据悉,2005年冰灯游园会可能采用新的经营方式,例如承包、合资、合作等方式。即将走向市场的冰灯游园会是否会加强文化运营,也颇令人忧虑。

    哈尔滨文化园区主任梁新说,他做了三届南岗冰雪故事园,建故事园的初衷就是为配合哈市打造冰雪文化名城。这仅仅靠冰雪大世界、兆麟公园、太阳岛雪博会是不够的,冰雪故事园就是要弥补北方冰雪民俗文化的不足,因此第一届冰雪故事园就用冰雪展示北域风情,用冰雕展示哈尔滨起源、老秋林等哈市特有的历史文化。第二届用冰雕组群书写北方神话传说,第三届建造了冰灯庙会,展示了北方庙会全景图,同时采用动静结合的方式,在包子铺冰雕旁边安放了一个真的包子铺,冰糖葫芦的冰雕旁真放上卖冰糖葫芦的。哈尔滨要打造这种大的冰雪文化,需要有统一规划,要有文化主旨,仅仅是“大”和强”是不够的,要有一个文化主线,让人们在玩的时候有回味,这样才能让游人流连忘返,在这里多看多玩,这样才能产生综合效益,实现良性循环。

    具有“东方小巴黎”美誉的哈尔滨,具有自己独特的建筑特色和饮食文化特色。然而,在冰雪的世界里,她的这些特有的魅力和品位,却少有体现,令人遗憾,也令人惋惜。比如说,哈尔滨的巴洛克建筑、啤酒文化、老秋林、老摩电等特有的文化,几乎没有体现。外来的游客,很难从中读到哈尔滨的历史、文化,品到哈尔滨的地方特色。有人曾作这样的评价:“庞而杂,缺乏主线,缺乏根基”。

    黑龙江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段光达认为,冰雪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而我们的冰雪景观很少加入地方的文化,大多表现南方的、国外的景观,似乎越是光怪陆离越好,岂不知这正违背了国内外游客到这里旅游的初衷。很多国外游客就是要来了解你地方的文化,如我们最早的滑雪板是带毛的,是鄂伦春族特色的,但我们根本没有体现,却是努力追寻国外现代滑雪设施,很难有吸引力。

    做大做强离不开文化统领

    据了解,近年来,哈市的冰雪节一直探讨走市场化运作的路,但如今大多局限于印个有企业名称的明信片、扑克牌,卖个街路条幅冠名权等初级阶段,参与企业获得效益的目的非常明显,广告自然充斥景观中,就连真正踏上了企业运作之路的“冰雪大世界”也难以超脱。

    据马迭尔集团的有关负责人介绍,与去年同期相比,“冰雪大世界”主要的收入———门票收入要少近400万。至今已承办了四届冰雪大世界的马迭尔集团,每届的投入都在两三千万元,但没有一届有可观的赚头。对他们而言,不赔就是赚。今年可能会更“狼狈”。已完全被推向市场的冰雪大世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一届比一届大。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今年几乎遍及哈市大街小巷的冰景“抢”了他们的戏,分得了其中的一块“蛋糕”。南岗冰雪故事园、维也纳冰雪乐园、马家沟冰雪乐园等一批新建的冰雪观赏娱乐场所,因其免费,引来了许多旅游团队。再加上先前的广告投入不足和宣传力度不够,也大大影响了客源。同时,还有哈市一些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也搞冰景建设,这就直接提升冰景制作的成本,影响了冰雪建设的质量。

    对此,他们提出自己的看法,“哈尔滨的冰雪产业应当进行整合,形成一个拳头,进一步做大做强,打造出一个更精彩的享有更大声誉的国际品牌”。“要想越做越好,应当将哈尔滨的冰雪产业整合起来,形成合力,而不是各做各的,这样既造成了浪费,又不利于整体的发展。久而久之,可能会全市皆冰景,但无一精品”,“冰雪大世界现在只利用起来了五分之一,如果能够将全市的冰雪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将现有的场地充分利用起来,就能打造出一个更精彩更吸引人的冰雪的‘迪斯尼’乐园。”

    专家们指出,冰雪产业是一个以旅游业为主体,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各项效益最佳组合的生态经济综合体。可在传统观念的作用下,管冰雪、办冰雪的部门林立,“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相互之间关系脱节,与冰雪相关的产品生产更是游离于冰雪旅游和冰雪经贸之外。目前哈市尚未形成一条完整的冰雪产业链。

    “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布局,我市的冰雪产业过于分散,产业链的配合也不默契。”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董鸿扬在分析冰雪产业危机时认为,不择手段拉客、互相拆台、竞相降价只能砸了冰雪产业的牌子,哈尔滨的冰雪产业需要扩大视野,强强联合,需要第一、二、三产业横纵联合,才能壮大冰雪品牌。

    商业氛围过浓文化气息偏淡

    近几年来,哈尔滨冰雪旅游、冰雪经贸活动越来越多,越来越活跃。“冰雪搭台,经贸唱戏”,然而,无论是在冰雪大世界、冰灯游园会还是雪博会,无所不在的商业氛围中,总有一些不和谐音,让一些慕名前来观冰玩雪的游客大失所望。

    在兆麟公园门口,记者看到,冰灯售票窗口前只有几个人在购票。相反,门口的商贩却多过游客,卖手套的、卖帽子的、卖冰糖葫芦的和倒票的涌在正门口不停地叫卖。还有十多个人拿着照相机,一看见游客就冲上去问:“照相吗?一分钟取相”。大多数游客摇摇头后,马上离开。来自武汉的游客沈文对记者说:“园里也有很多商贩,不消费就在你身边说个没完,大大影响了我们游玩的心情,真是大煞风景。”

    在冰雪大世界,广告条幅、广告灯、广告冰景等,强烈冲击游人的视线。而展示哈尔滨地域文化和特色的东西却很少,国外、省外的一些景观成了主打冰景,像“凯旋门”、“卢浮宫”、“颐和园”等。而在冰雪大世界里的一些娱乐活动,还有一些在收费,而且价格还不低。游客王渺说,“冰雪大世界的整体景观还可以,但就这届冰雪大世界来说,商业氛围过浓,文化味被大大地冲淡了。一些提供休息的场所,如咖啡屋、热饮厅、蒙古包等,进去就要消费,让人感觉商味太浓。我觉得,80元的门票价格已经不低了,应当一票到底,而不应当再设门槛了。”

    一位来自中国台北的游客对记者说:“我们是在电视上看到哈尔滨冰灯新闻,特意过来观赏。冰灯很别致挺漂亮,但是企业广告太多,商业味太浓。冰灯的建设确实靠一些企业来支持,但企业宣传可以选择别的方式,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冰雪,而不是企业形象展示,希望我们再来时不是这个样子。”

    在道里区经纬街一侧的绿化带上,一条新建的冰景长廊上“爬”满了广告。某果酒广告和有关售票货运的广告牌达35块之多。看到此景,北京的游客汪先生很惊异:“哈尔滨人很会做生意啊,时刻不忘宣传自己,太不美观了,削弱了冰景的魅力。”

责任编辑:隋洪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