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2月3日电 面对全国冰雪产业百舸争流的新局面,审视自身优劣。哈尔滨冰雪节如何再次超越自我,与他人同台竞技?曾经令我们荣耀加身且已成为城市名片的哈尔滨冰雪节,路在何方?
求新,国际化是竞争上策
中国十大著名策划人之一的陈放对记者说,哈尔滨冰雪节需要第三次创业和重新调整定位。他认为,哈尔滨冰雪节在经历了冰灯游园会时代的第一阶段和规模放大的冰雪大世界的第二阶段后,如今已进入需要全面创新和提升的第三阶段。这个阶段应当是冰雪走出兆麟公园、走出冰雪大世界,瞄准国际化的新时期。
陈放说,旅游经济必须吸引物,仅有冰雪自然资源这个硬件是不行的,必须同时提升软件,为冰雪节的软件导入新的内涵。他建议,可以把思路放开,制造或者说创造国际比赛,并对哈尔滨冰雪节已有的国际性经贸、文化、艺术活动提档升级。总之,国际化是哈尔滨冰雪节竞争的上策。
求精,优势的根基在文化
看待冰雪节成功与否的标准,应当告别规模大小、用冰量多寡和华丽程度。身为国内十余个城市冰雪节的总策划、哈尔滨市旅游发展研究所课题部主任邱时遇认为,在沈阳等城市忙于做中国最大的雪雕时,哈尔滨冰雪节可以精品化的竞争路线取胜,以我之“精”对别人的“大”。邱时遇说,不仅冰雪景观需要精品化,冰雪节的活动内容也需“求精”,增加文化气息。
求乐,参与性是现实选择
北京“今日在线”策划人张锦力认为,哈尔滨冰雪节可以“你有我优”,以人本化的特色战胜对手。因天冷很少有游客能够赏完整个园子的冰雪景观,将门票有效期延至两天如何?邱时遇说,这些细节可能关乎哈尔滨冰雪节的成败。
在体验经济时代,无论瑞士3000人打雪仗的热烈场面,还是冰雪小城芬兰凯米里学习如何操控雪上电单车和冰上滑浪风帆的项目,这些互动性的活动都使游客们流连忘返。怎样使远方的客人留下来并再来?怎样提高本地市民对冰雪的兴趣?邱时遇认为,突出娱乐性、参与性、互动性,是哈尔滨应对竞争的现实选择。
求全,冰雪应起融合作用
市经研中心工业室主任刘滨伟则提出,传统产业做得再大还是传统产业。哈尔滨的冰雪应该起到一种融合作用,要积极向其他产业扩张,让一些产品、一些市场打出“冰雪牌”。
专家们还建议,解决管理机制的多轨之“乱”,提升冰雪的文化品位,延长冰雪体育线、冰雪经贸线,用现代城市营销手段和品牌营销手段送出“冰雪名片”,必将是变革后的哈尔滨冰雪节的竞技优势所在。
40载磨砺,40载飞越。在烂漫山花中竞秀之后,我们坚信,哈尔滨的冰雪依然会笑傲群芳,一枝独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