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2月4日电 肇源建成了一个皮革加工城。一期占地6000亩、计划投资5亿元,达产后年可创产值30亿元;二期招商工作已展开。日前,一期工程土建已结束,大多入驻企业原料已进库,设备正安装,动作快的企业已开始了试生产。皮革城管委会副主任鲁强告诉记者,“2004年底实现了产值近亿元!”
2004年初,肇源县在全国闻名的皮革加工基地、浙江温州召开的皮革城招商新闻发布会,获得空前成功。发布会后,肇源一班人刚回家,一个由40多名老板自发组成的温州皮革考察团就相随而至,进行实地考察。很快,4个企业落户,年加工牛皮300万张、年加工猪皮300万张、年加工羊皮200万张的四个项目开始规划生产。
被这轮招商潮吸引来的温州皮商张友产告诉记者,他之所以能隔山隔水地到黑龙江创业,主要是因为肇源县的发展空间更大;现在皮革市场是卖方市场,销路不成问题。他说,原来只知道黑龙江畜牧业比较发达,有皮子,但没想到这里的皮源这么丰富,仅肇源附近的齐齐哈尔、大庆等地,每年就大约能提供500万张猪皮、1000万张羊皮;这里的煤炭、电力、人工等制约生产成本的资源都非常富集,价格也低廉,这里还有开拓俄罗斯市场的优势。另外,作为一个立县产业,肇源当地政府给他们提供的优惠政策和服务也非常吸引人,而在温州,皮革加工已是一个成熟的产业,政府的目光更多的是关注那些实力雄厚的大集团、跨国公司,而非他们这些人。
张友产的话,道出了肇源温州招商成功的原因:那就是及时抓住并做足了皮源丰富这个文章。同时,肇源皮革城的崛起也为我省畜牧产业化带来一个深深的启示:随着主辅换位战略的实施,我省的畜牧资源已发生了变化,“牛羊遍地、肥猪满圈”更有大量的皮、毛、骨、内脏、血、粪等副产品;作为较为完善的畜牧产业,肉、蛋加工仅仅是其中的一个链条,皮、毛、骨等的加工同样大有天地。
牛羊遍地期待产业链条丰满
记者从黑龙江省畜牧局了解到,截至2003年,黑龙江省奶牛存栏已达117万头、肉牛634万头、生猪1326万头、羊1029万只、禽15984万只,堪称名副其实的畜牧大省;同年,全省出栏牛252万头、猪1600万头、羊422万只、禽23814万只,除部分猪皮被食用外,每年出产的皮张、内脏及骨、血等畜副产品数量极为可观。那么这些产品的去向又如何呢?
对这个问题,从事多年大牲畜交易、屠宰加工的青冈县迎春乡冷冻屠宰厂经理王玉说,从他这些年的经历看,对黑龙江省屠宰企业来说,肉才是大宗产品,也是最大的利润点;皮毛只是附属,并不指它挣钱,只是为了方便养殖户或贩子才不得不接着,“总不能宰完牛羊让人家再把皮拿回去吧?!既然接了也不能赔钱,一般都是卖到河北,因为每次的量不是很多,也要不上价儿,一般是见利就走。”
这种情形,在黑龙江省的养殖屠宰企业中并不鲜见。作为当今市场趋好、利润丰厚的皮革工业的重要原料,黑龙江省伴随畜牧大省建设步伐派生出来的大量皮源就这样轻易地流进了外人田。据了解,黑龙江省牛、羊皮的主要市场是河北流石。那本是一个镇,就因为集散皮革而发达起来。镇里有许多大车店,免费供往来买卖皮张的生意人食宿,但每成交一笔,店家都要按羊皮每张一元、牛皮每张两元的比例“提成”,其实赚得更多。
“要是黑龙江省自己有皮张批发市场就好了。”王玉说:“如果我省有大的批发市场,不但各养殖屠宰企业不必费力把皮张卖到省外,而且各地皮商集中在我们这,我们就能更透明地掌握市场行情,有利于卖上好价,最终让养殖户得到更多利益。”
建批发市场,并非是承接黑龙江省大量新生皮源的惟一出路。这一点,肇源已做出了回答。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居民一年人均消费皮革0.19平方米以上,并且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皮革产品还广泛应用于工业、国防、文化、体育、室内装饰等领域,仅一汽每年20万辆轿车就需真皮座椅革251万平方米,折合60万张牛皮。业内专家预测,本世纪头20年是中国皮革业发展的大好时机。那么,黑龙江省能否抓住这一机遇,走出畜牧大省、皮源大省、皮革大省的阳光大道?来自省皮革工业协会的信息并不乐观,据一位王姓工作人员介绍,目前省内制革场、制鞋厂基本上是黄的黄、停的停,省内皮源大都流向了外省。
另外,畜禽产品的内脏、骨、血,也蕴含不少的商机,“这些东西,有多少,人家要多少,根本不愁销。”如果再多想一下:都什么人要、要去做什么,是否又会有新的产业诞生……
皮草时尚呼唤特色养殖
同大牲畜皮张的有货无市相反,在黑龙江省,特色品种毛皮有市无货的烦恼同样不小。从事獭兔养殖近30年、对国内外市场了如指掌的黑龙江省著名兔业专家、中国畜牧协会兔业分会常务理事王维廉不无焦虑地告诉记者,当前受皮草服饰消费的拉动,国内外獭兔、貂、貉等皮毛市场极佳。以獭兔皮为例,目前国际市场的年需求量高达1000万张,国内市场的需求量也持续增长,而国内獭兔的总存栏量只有500万只左右,其中我省有80万只,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从价格上看,空间更为可观。由于气候和生产成本的原因,我国是当今世界惟一的獭兔皮出口国,目前国内獭兔皮的平均市场价在四五十元,国际市场均价基本在七八美元之间,比国内还高,这样偌大的市场就在面前,而我们却因养殖跟不上而痛失良机。
王教授说,造成这个现状与我省特色养殖没有形成产业链、缺少加工龙头相关。在黑龙江省,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奶牛产业的升温,许多政府都将注意点放在了这个主导产业上,而忽视了对特色品种养殖的引导,造成规模下降。其实,小动物一样能成就大产业;特别是现在,毛皮深加工的利润甚至比皮张还大。
据业内人士透露,收购价为五六十元的獭兔皮,分别花几元钱的成本进行鞣制和染色后,就可以近200元的价格卖出,其利润空间之大令人瞠目。可喜的是,在黑龙江省也有人看到了这难得的商机。哈尔滨市前兴隆家兔繁育中心总经理佟以良告诉记者,为尽快把加工搞起来,形成产业化,他们一面积极扩大养殖数量,一面通过利润分成的方式吸引散户的皮源。但佟经理的烦恼也不小:“要上加工项目,至少得有50万张的皮源做保证,省内现有的皮源许多都被外地皮商盯上了,只有扩大养殖才能满足加工需求;可单凭一个企业来带动全省的养殖,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