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2月5日电 由于一些家长溺爱孩子,致使有的中小学生心理出现问题,遇到挫折就出走,甚至是绝食自杀。据团市委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的有关统计,有20%的中小学生“抗挫折”能力几乎为零,他们遇不如意的事情便无法承受,哭闹、逃学、出走,有的还选择自杀。如何增强孩子抗挫折能力,已成为老师和家长们关注的话题。
一点小事闹自杀
市民吴先生的儿子小磊正在读初一,他在全家人的精心呵护下长大,学习成绩一直不错,生活一帆风顺,由此养成极其好胜的性格。上学期期末考试,小磊的成绩不很理想,吴先生说了他几句,“好强”的小磊便开始绝食把自己关在屋里,最后竟然吃安眠药自杀。吴先生夫妻俩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找到青少年心理专家咨询,得知是小磊的“抗挫折”能力太弱。他们开始按照专家的办法锻炼小磊,在假期里,吴先生规定他每天必须帮家长做一件家务活儿才能玩电脑。小磊要吃排骨,就必须陪妈妈去菜市场采购再做给他吃。吴先生与小磊下围棋让他多尝“输棋”的滋味。小磊在不知不觉中经受挫折体验,增强了心理承受能力。
有些孩子“输不起”
一位初中班主任说,在她带过的班级里面,总有一些“输不起”的孩子。他们从小在家里“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很少受到打击,一旦在学校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便无法承受。很多学生因为挨老师批评或者同学之间吵架就哭闹不已,有的会绝食,有的离家出走,严重的还自杀。学校老师对这样的孩子无可奈何,在批评学生时遭遇学生当面顶嘴也不敢采取措施,造成老师“不敢批评学生”的局面。
锻炼孩子抗挫折
据有关专家说,团市委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多次接待这样的孩子,而且接待人数呈上升趋势,这些孩子的做法也越来越极端。他分析说,现在家长都尽可能满足孩子的要求,“包办”孩子的一切,孩子几乎在“真空”环境中长大,很少面临挫折和困难,所以遇到不如意事情的第一反应就是不能接受。家长和老师应有意识地锻炼孩子抗挫折的能力,可让孩子参加一些户外对抗性的有输赢的体育运动,如踢足球、打篮球等培养孩子对待胜负的平常心态。平时让他们多碰钉子尝苦头,增强心理承受能力,逐渐能够坦然面对挫折,为今后步入社会参与竞争和挑战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