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北京大学生:冰城应提升游客归属感 让冰雪多份浓情
2005-02-06 06:00:15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2月6日电 1月24日,北京经贸大学学旅游专业的学生李默雯给本刊发来邮件,描述了对哈尔滨美丽冰雪的留恋,第一次来哈尔滨的她就被哈尔滨雪雕的银装素裹、冰灯的神奇瑰丽深深地吸引着。一周的哈尔滨冰雪行给她带来无际的欢乐和美好的回忆,她已经和哈尔滨的冰雪结下了不解之缘。她说:“我父亲是哈尔滨人,所以我对哈尔滨有特殊的感情。我想为我的故乡提个小建议。哈尔滨的冰雪景观的确美不胜收,但却缺少些人文关怀和个性,特别是人情味的缺失,让游人难有归属感。”

    的确,如今的都市人越来越会享受旅游的快乐,他们不仅仅满足于玩得开心,玩得自在,更多地开始追求旅游的个性化和人性化。哈尔滨有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旅游要发展更应看重旅游服务细节上的人性化,多站在游客的角度思考,体现人文关怀,多了人情味的冰雪,定会让哈尔滨的冰雪更具魅力,赚更多的钱。记者将李同学的一些建议进行了编辑。

    人文体现一:

    景区厕所人性化

    1月21日,李同学和她在哈尔滨的同学一起兴致勃勃地来到冰雪大世界。在游玩中看到了用冰砌成的迷宫,顿时几个同学决定从不同的入口进迷宫,看看谁能最先到迷宫的中心。可是当几个年轻人你追我赶来到迷宫中央时,却被眼前的“景致”倒了胃口。迷宫的中心遍地都是粪便和尿迹。几个年轻人怏怏地走出迷宫,随后他们在冰长廊里、雪景后面也见到了尿迹。第二天,他们又去了哈尔滨第二届会展彩灯游园会玩,看到两条大鱼的鱼肚子里同样成了人们“方便”之所,真是大煞风景。据李同学介绍,在冰雪大世界中她只看到两间收费的厕所,而像这样的移动公厕,在南方的公园里是免费的,而在彩灯游园会没找到厕所。

    厕所虽小,却体现着一座城市对游客的人文关怀。冰灯雪雕彩灯的流光异彩,气宇轩昂,如果“栽”倒在厕所的缺乏和收费上可谓得不偿失了。冰天雪地之下,如果游客不是忍受不了,也不会忍心自己受冻去破坏那冰雪的晶莹。

    人文体现二:

    让路标变成导游

    李同学和哈尔滨的亲戚一起开车到吉华长寿山滑雪。车子一出哈尔滨市区就能看到公路旁的路标上标有到各处滑雪场的公里数和指示图标。是这些图标引领着他们来到吉华长寿山滑雪场的。滑了雪,吃了农家饭菜,下午3点半,他们准备返回哈尔滨,但是却迷了路,在小村小镇里绕了好几圈,都觉得不是来时的路,路旁的路标也没了踪影。大约开出两公里的时候,才见到行人,问了路,才知道走反了。回转车头,又问了好几个行人,才找到回哈尔滨的高速路口。结果返回哈尔滨市区已是万家灯火,比预期晚了1个多小时。一家人都抱怨,旅游区为什么只标了引旅客进景区的图标,却不设带旅客回城的图标。

    记者在市旅游局规划处了解到,我市现有大小雪场35家,而达到S等级雪场的只有10家左右,一些雪场的硬件设施还没有达到国家的标准。也许就是一个路标,也许仅仅是一些人性化的小细节,就可以影响到游客对这座城市的认识,牵绊住游人的脚步。据了解,南方一些旅游城区甚至将“小心,雨天路滑”这种具有人情味的路牌在下雨天时立在公路两旁,让游人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人文关怀。

    人文体现三:

    景区细节显人情

    李同学的哈尔滨一行,让她记忆深刻的不仅有哈尔滨的冰雪,还有各冰雪景点内外的小商贩。她说,在兆麟公园门口、雪博会门口、冰雪大世界门口到处都是商贩在叫卖手套、帽子、糖葫芦,甚至还有倒票的。还有的商贩热情地拿着帽子来敲车窗兜售。可笑的是,有的景点商贩比游客多。更有甚者,拿着相机,一看见游客就冲上去问照不照相,穷追不舍,把游客吓得直跑。强买强卖影响哈尔滨的旅游形象,过分“热情”反而无人情。事实上,应将这些商贩集中在一处统一管理,设一些“便利店”,开设出售防寒用品、胶卷电池、出租相机等服务,游人有需要自会前往。

    另外,不论是信步在哈尔滨的大街上,还是游览在冰雪大世界里,城市的异域文化和冰雪奇景都让人流连忘返。但是这些美景却被广告条幅、广告牌、广告冰景挡住了视线。许多同行的游人都反映,在电视上看的冰灯都那么漂亮,可是身临其境之后,却发现许多冰景上都展示着企业的广告。本想在精美别致的冰景雪景前留个影,但是冰景上的企业广告却削弱了冰雪本身的魅力,让人扫兴。广告的设立必不可少,但是不应让广告遮住冰雪景观,更不能让它破坏景观的艺术性。用广告牌将冰雪景观围在其中,不留任何间隙,未免商业味太浓,不尽人情。如果能让游客透过广告牌看到公园内的美景,更能增加游客和市民的好奇心,增强景观的神秘感。李同学提醒:别让商业广告抹去哈尔滨人的热情。

    人文体现四:

    冰雪应有个性和人情

    李同学去过国内外的许多景区,深有感触地说,文化蕴味和个性化才是各地旅游产业的根本。哈尔滨美丽冰雪的背后,缺少一种哈尔滨特有的文化气质和内涵。她在网上得知哈尔滨具有“东方小巴黎”的美誉,具有自己独特的建筑特色和饮食文化特色。然而,在冰雪的世界里,哈尔滨的这些特有魅力和品位却少有体现,令人遗憾,也令人惋惜。外来的游客在哈尔滨停留的时间有限,只能通过景点来认识哈尔滨。但是她很难从哈尔滨的冰雪中读出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品到她的地方特色。比如说,哈尔滨的巴洛克建筑、啤酒文化、老秋林红肠、大列巴、老摩电等特有的文化,在哈尔滨的冰雪景点中就少有体现。她建议能不能考虑将老摩电车搬到冰雪景观中作为一景,将哈尔滨啤酒、秋林红肠、大列巴引入景区,让游人边休息边品味哈尔滨的本土文化。

    就这位大学生的几点建议,记者采访了哈尔滨社科院的旅游专家。据专家介绍,近几年,长春冰雪节、沈阳冰雪节、北京延庆冰雪节、内蒙古阿尔山冰雪节、新疆阿勒泰冰雪节、四川玉龙雪山冰雪节纷纷出世。如果哈尔滨不能向国内外游人展示独有的地域文化,做足与之相关的硬件、软件,将与其他城市的冰雪节难分伯仲。去年春节,我市接待游客453万人次,冰雪创下43亿元的效益,掀起了全国的冰雪热。而长春和沈阳的冰雪节接待人数超过300万人次,也创下近30亿元的效益。其他城市的冰雪节,由于交通便捷、消费能力强,在冰雪经营上已后发制人。哈尔滨经营几十年达到的市场份额,其他城市只用了三五年就赶上了。已经走向市场的冰雪,如何做大、做精、做细、做出彩、做出味、做出个性、做出人情味,是哈尔滨应该冷静思考的问题。对于游客而言,吸引他们的不只是旅游地的形,更是旅游地的情和神,是冰雪之外的文化和人情味。所以要精心打造旅游服务细节,尽可能地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外地游客提供方便,让游客在哈尔滨的冰天雪地中感受到暖暖的人情味和充满民族风情的冰雪文化。

责任编辑:张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