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2月7日电 一个只有73户、288口人的小村前山村,由于坚持科学种田和有了一个好的带头人而成为七台河市的首富村。
前山村只有73户村民,288口人,小得不能再小。
然而,这个小村却创造了从二十几年前人均收入的30多元,到去年人均收入达10650元的奇迹,成为七台河市首富村。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前山村党支部是中组部表彰的先进基层党组织。村党支部书记刘东良是本届省人大代表。
做好了一件事:科学种田
前山村地处黑龙江省龙头桥水库下游,从前,是十年九灾靠吃返销粮度日的穷山村。因为穷,每年为1500公斤的返销粮,就得三名村民一组连续三天三夜不睡觉进行监督。一年中村里换三位党支部书记。村民住的尽是马架式的坯草房,点的是柴油灯,吃的是拉磨推碾子轧碎的谷物,磨盘碾子是糊口的主要工具。
实行土地联产承包那年,刘东良被村民选上了村长,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年,前山村被原合江地区作为农村改革的典型。如今经过20多年的努力,这个昔日穷困的小山村变成了人均收入超万元村。
刘东良深有感触地说:这些年来,我们受益最大的一是党的富民政策,还有就是坚持科学种田。1986年以来,虽曾连续多年遭受自然灾害,但前山村的粮食生产稳中有增。这都得益于党支部率领村民科学种田:种玉米选良种,实行催芽埯种,适时提前10 15天播种,秋季实行扒皮晾晒,人为增加30余天的生长期,生产的玉米全是一等玉米。种水稻全部采用棚室育苗使之不缓苗,可提前35 40天插秧,通过抢低温促早熟,水稻垧产均达到5000 6000公斤。投资30余万元建起了一条4公里的防洪大坝,解决了稻田的供水难题和淹地等水害问题。通过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使粮食增产有了可靠保证。
干对了一件事:选好带头人
1986年,刘东良选为前山村党支部书记。自此,刘东良和党支部培养和发展了7名党员。发展党员干什么?用刘东良的话说:就是在发展农村经济上处处起带头作用。
村党支部做的第一件事是让村民告别了推碾子拉磨的落后生活。买了柴油发电机,让村民点上了电灯。又开起了磨房,看上了电视,建起了机井房。刘东良说:电灯亮起来那天晚上,家家户户不分男女老少都兴奋地跑到街上,高兴得像过年一样,我的心情也特别激动。
村党支部为村民办的第二件大事是规划了前山村发展的远景。吃惯了挠力河水的村民们怕搬到河南岸吃水难,刘东良先在那里盖上了砖瓦房并打了机井,动员全体党员先盖砖瓦房先迁居,村民才一户户跟着盖起砖瓦房。今年村里又盖起了12幢2层小楼,也是党员带头先盖的。种北药,养牛羊也是党员带头先干起来,而后带动全村共同走上了发展北药和发展畜牧的康庄大道。现在的前山村人均有肉牛1.1头,户均有羊13只,全村种药材700多亩。这些副业让农民的腰包更鼓了。
一直在做,始终没做完的一件事
这件事,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问题。
刘东良有个朴实的想法:凡是城里人拥有的,农村人也该同样拥有。
刘东良按照这一想法一直不懈地努力着:泥马架子变成了砖瓦房,砖瓦房又变成了小洋楼,楼群渐渐在扩展,预计近三年让50户村民住上小洋楼。道路规划“四纵六横”,笔直宽阔;家家户户的板杖子变成了铁网围栏;村道交界处都设有一个小花坛;家家户户的铁网外都栽植着各种果树,春季各种果树花香全村,朵朵斗艳,秋季硕果满枝,清香诱人。
富起来的村民想娱乐、想休闲。刘东良利用原小学校的场地办起了农民公园,校舍变成了图书馆、阅览室和农民娱乐厅。
富起来的村民重教育。村党支部购置了中巴车,每天接送村里走读的学生。
富起来的村民讲享受,村党支部计划在三年内让一部分富起来的村民买上小轿车。
刘东良说:一个支部书记和每个党员为老百姓做三件五件好事很容易,难的是时时都做村民满意的实事、好事。
眼下,前山村已变成了“钱”山村,应该说是刘东良和全体党员时时都在为村民们做实事、好事的结果。可生活水平的提高无止境,所以说,这件事始终做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