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黑龙江汉子千里赴蓉寻“大哥”同吃年夜饭
2005-02-08 15:15:45 来源:新华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2月8日电 11年离散后,黑龙江汉子终于找到并无血缘关系的成都“大哥” 同吃年夜饭。

图片说明:王洪民苦寻多日仍未放弃 摄影 姚远

    7年和睦:相濡以沫兄弟情

    11年分离:牵肠挂肚难相忘

    7日寻找:再见难识君容颜

    新华网四川频道援引成都商报报道,一位东北汉子不远千里赶到蓉城,希望找到失去联系11年之久的成都“大哥”。经过7天苦寻,他终于找到了当年知交!

    这位来自黑龙江的汉子决定:今天,大年三十,他要和自己的“大哥”一起吃一顿年夜饭。而这个春节,他就在蓉城陪并无血缘关系的成都“大哥”一起过。

  7日寻找:再见难识君容颜

    2005年1月27日,王洪民来到成都,开始了寻找王晓华的历程。

    他先到建设路找了一天。沿着这条曾经熟悉的街道,来回走了3圈,问了无数的人,却没人认识王晓华。接下来的5天,春熙路、文殊院……只要与王晓华有点关联的地方,他都一一找过,仍一无所获。

    数日前,抱着最后一线希望,王洪民来到本报求助。记者一行再次来到建设路寻找线索。转机在建设路派出所出现。听说王洪民千里迢迢从黑龙江来成都寻找朋友,民警热情地接待了他。经电脑查询发现,成都有两个叫“王晓华”的人,一男一女。男的年纪倒也差不多,但模样却与王洪民记忆中的相去甚远。“轮廓比较像,但胖多了!”他不敢确定,这是不是自己要寻找的好大哥王晓华。

    电脑显示,“王晓华”现在的住址是营和巷。寻人队辗转找到这里———一幢7层楼房。王洪民两只手握成拳头,犹豫而又满怀希望地摁响了门铃。但接连摁了几次,始终无人应答……乌云再次压在心头。抱着最后的希望,王洪民和记者决定在门卫室外等候。

    下午5时半,一名穿黑色大衣的中年男子走过来,看见坐在门卫室外凳子上的王洪民,一愣。王洪民也是一愣,突然站起身来,一拳“打”在男子肩上。“大哥!”“小王!”两个人紧紧抱在一起。他果然是王晓华!

  7年和睦:相濡以沫兄弟情

    40岁的王洪民是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塔河县人,其家距离我国最北端的漠河只有200余公里。而王晓华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和他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相隔千里之遥,两人能情逾亲兄弟,可谓奇迹。

    1987年,王洪民在家乡辞掉工作,下海做生意,却被人欺诈,不仅搭进了所有积蓄,还欠下10多万元的债务。他心灰意冷,终日沉溺于喝酒买醉。家人不忍他就此沉沦,劝他到处走走。王洪民随意地选择了到四川旅游,没想到此行竟然改变了他的一生。

    到成都后的一天,他去建设路买东西。经过沙河电影院时,看见一家电器铺。因自己也曾做过电器生意,他便走了进去。电器铺老板是个中等身材、皮肤白皙的小伙子,这便是王晓华。两个人聊了起来,谈经营的苦与乐,越谈越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感。最后,王晓华说,如果王洪民愿意,可以在他店里批发电视。“我们是朋友嘛!”王晓华理由很简单。王洪民说,当时他的感觉是:“这个朋友,信了!”

    假期很快结束了。临行前,王晓华为王洪民饯行。觥筹交错间,两人推心交谈。王洪民谈起了自己生意失败的经历,忍不住长叹一口气。王晓华放下筷子,劝慰说:“人都有失败的经历,如果你是男人,就一定要挺起腰,哪怕只挪动一步,也是战胜自己……”

    王洪民心中的豪气慢慢被这些话捂热了,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努力,凭自己的本事,东山再起!回家后,他果然慢慢走出了生意失败的阴影,开始新的创业。

    11年分离:牵肠挂肚难相忘

    此后多年,两人虽然相隔千山万水,一直保持着书信和电话往来。“那种感觉很亲切,就像是亲兄弟一样!”王洪民回忆说。

    1993年7月,王晓华打电话给王洪民,没想到,这竟然成为他们最后一次联系,王洪民当年也因事出了国。1994年元旦,王洪民一次次拨打王晓华家中电话,却一直无人接听。1995年,王洪民回国后,又试图联系好友,但依然没有消息。10多年来,他始终无法忘怀和王晓华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大哥,你现在还好吗?”他终于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到这位给他事业上重生的好大哥———王晓华。1月27日,他开始了自己的成都寻人之行,并经过7天努力,终于一了心愿。

责任编辑:隋洪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