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军事网2月14日电 大年初四,记者来到黑龙江省军区边防某团采访,除了开展丰富多采的文体活动以外,团里正组织新兵来到驻地爱辉历史陈列馆参观,让新兵在血与火的历史印记中激发爱国情感,激励战斗精神。
这天,是全国首批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爱辉历史阵列馆春节后第一天开馆,一大早,近300名新兵分三批来到这里参观。尽管气温在零下三十多度,但新兵们的热情高涨,他们一路军歌不断。在史馆工作人员进行详细解说的同时,新兵们听得都非常认真,有些还不停地作着笔记,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也会向解说员请教。
室外寒风刺骨,新战士来到在炮火中幸存下来的“见证松”前,伫立许久,古老的松枝瑟瑟作响,仿佛在诉说着爱辉蒙尘的历史,讲述着爱国将士可歌可泣的业绩,新兵们纷纷要求在松树前合影留念;来到寓意“警钟常鸣”的风铃墙前,大家默默无语,仿佛要把所有爱国之情化作无穷的力量,积聚在心里。
进入展厅,古城几乎所有的遗迹都浓缩于陈列馆之中:历史上的瑷珲曾经辉煌,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黑龙江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清代黑龙江将军府设立于此。《瑷珲条约》签订后,使大片国土沦丧,爱辉城变得满目疮痍,1900年,外国侵略者在这里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海兰泡惨案”……从此,黑龙江由内河变成了界江。
站在《瑷珲条约》签订模拟场景前,每个硅胶人物栩栩如生,面对如此“真实”而又惨痛的历史,每个战士的心震憾了。新兵魏建龙感慨地说:“在这里简直就是‘触摸’历史,让人感到热血沸腾,更感受到军人的职责重千钧!”
走进高十几米、宽几十米的大型半景画“海兰泡惨案”展厅,通过声、光、电再现了1900年7月16日,侵略者出动军警,把居住在海兰泡的中国居民强行赶向黑龙江边,屠杀了几千手无寸铁的中国人那段揪心的历史,大学生新兵张利强无比激动地说:“这一惨案让人心情难以平静,这一次教育使人终生难忘,作为军人,就要把所学知识应用到部队建设之中,提高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能力”。
新兵黄明珠还告诉笔者:“通过这次参观,自己仿佛成熟了许多,我要立志发扬戍边军人的优良传统,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自己,训练中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