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2月17日电 哈尔滨市呼兰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截至2004年底,全区已有10.6万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转移出去,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7.8%,仅农民工年创收达4.1亿元。农村人均纯收入3710元,比上年增长了20.3个百分点。
呼兰区60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44万,有22.2万农村劳动力。为抓好劳动力转移工作,去年年初,呼兰区成立了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全区168个村中全都设立了信息员,具体负责群众与政府间的信息沟通。在全区形成了三级贯通、三级联动的组织网络。
呼兰区逐步将过去以出体力做一般性劳务改为技术型、管理型为主。在培训内容上,一是积极开展引导性培训。以省农转办编制的《农民进城务工指南》为重点教材,对农民进城务工基本常识,就业的选择,劳动合同的签订,以及如何依法维权等进行讲解。通过开展引导性培训,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离土创收的热情,增强了农民群众走出土地另辟致富路的决心和信心。去年年初以来,全区共进行引导性培训13000人。二是有效开展技能培训。在这方面,劳动力转移办公室下了较大的功夫,做详细的市场调查,根据农民所需和用人单位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了计算机应用、餐饮服务、服装裁剪、土木建筑、电子装配等16个专业。使广大农民都能学以致用。
目前,呼兰区接受培训的农民工已达到4800多人,其中仅通过省市驻北京、天津、大连等大中城市办事处等部门就输出农民工近4000人。
由于培训工作做得实、效果好,呼兰农民工在外影响也非常好,许多用人单位在录用呼兰农民工后又主动和区劳动力转移办公室联系为他们输送农民工。
为了让农民工安心在外务工,区里积极为外出人员家属在土地流转、子女就学、求医看病、维护权益等方面提供支持和帮助。区农转办的电话面向全区公开,成为打工人员家庭的贴心人、救助站。
完善的信息网络是保证农民工充分就业的有效手段,呼兰区在哈市率先完成了劳动力档案建设工作,全区统一配备了计算机网络设备,详细记载了全区每个劳动力的履历、学历、技能等基本情况,并将劳动力档案录入省农民信息网,在全国范围内传递劳动力信息,实现了劳动力转移的快速收集、发布和反馈。
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不断加强,加快了呼兰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大大地增加了农民收入。去年,全区农业总产值实现35.1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全区生产总值实现86亿元,同比增长12.7%,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5.43亿元,同比增长12.1%,农村人均纯收入3710元,增长了20.3个百分点。呼兰区被黑龙江省确定为“阳光工程项目”培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