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2月22日电 刚刚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为黑龙江省农村发展再添旺火,据悉,黑龙江省正紧锣密鼓地制定实施办法,力求最大限度地把政策效应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但专家同时指出,一些制约黑龙江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消失,当前黑龙江省农村发展机遇与挑战同在。
“政策对头、价格拉动、干群努力、老天帮忙”,在分析总结2004年黑龙江省农业和农村之所以出现多年少有的好形势时,这四条总是如影相随。专家指出,去年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农民收入大幅增长的主要因素都具有不可持续的特点,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要继续保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压力很大。
今年的一号文件,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的基础上,集中指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支持粮食主产区、建设基本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结构调整、完善投融资体制、提高农民素质和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等方面都加大了扶持力度。黑龙江省作为老工业基地和粮食主产区面临着双重机遇,必将得到更大的扶持和更多的实惠;去年农民收入大幅增长,提高了农民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为发展农业生产奠定了较好的物质基础;随着科技培训、科技推广和标准化生产的大力实施,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不断提高,市场观念和组织化程度也明显增强。这些,构成了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不利因素主要是以下五条:
一是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基础还比较薄弱,中低产田面积大、抗灾能力弱、农机具老化严重以及农业投入能力低等问题在短期内难以根本扭转,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任务十分艰巨。
二是农民增收的基础并不稳固。去年黑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创历史新高,其中与农产品价格上涨和自然条件好有很大关系,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
三是农村公共服务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黑龙江省农村社会发展滞后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严重落后于城市,欠账较多,广大农民对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要求非常迫切。
四是农业投入增长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农村融资渠道狭窄,农民贷款难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资金投入不足仍然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突出问题,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还需要作出不懈努力。
五是一些制约农村发展的体制性因素依然存在,影响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还没有根本解决,特别是各种生产要素还难以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制约劳动力转移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