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2月23日电 城在山中,林在城中。双鸭山市城区百姓梦寐以求的在山水生态城中生活梦想,如今正在一步一步地成为现实
大手笔清除污染源
依法治理工业污染源。2004年初,市政府向吉双铁合金、永兴煤化工、金龙电石等六家污染严重企业下发限期治理决定,市环保部门全程跟踪服务。对态度消极的企业进行曝光,通过舆论监督等方式敦促企业坚决治理污染,去年这些企业共投入资金990多万元进行治污改造,仅年截流各类排放粉尘一项就达2600余吨。其中吉双铁合金公司投入资金620万元引进2套环保设备,现已投入使用,每年可减少粉尘排放达2000吨。
搬迁41家扬尘煤厂。煤城双鸭山,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了城市围煤而建的不利格局。这些煤厂沿铁路线分布,且位居城市上风向,占据市中心区黄金地段,无环保审批手续,作业无防扬尘措施,百姓叫苦不迭。为了治理这些污染源,该市决心启动“煤厂搬迁”工程。充分利用已破产的岭东煤矿原有铁路,为这些企业选定了新址,并制定了搬迁政策。市环保部门全程跟踪服务,严防二次污染。
与此同时,对确定搬迁的企业,采取政策扶持、法律引导等方法推进,整个搬迁工作预计今年5月份结束。政府对这些搬迁的企业旧址,则通过盘活、置换等市场化运作方法进行改造,努力实现政府、企业、百姓“多赢”。
上项目建设与环保同步
“四个不批”,坚决堵住新污染源。“四个不批”即国家明令禁止建设的项目不批;布局不合理的不批;增加污染总量无法平衡的不批;污染治理技术方案和措施不可行的不批。去年已把两个会造成环境污染的亿元招商项目拒之门外。有人估算,这二个上亿元项目若上马,年可为双鸭山带来近千万的税收回报,还可实现一大批待业人员再就业。然而,双鸭山人的回答是:“我们希望通过招商上项目,但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强力推行的“环境评议”和“三同时”环保制度。市环保局还用与企业签订责任状的方法,保证企业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建设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有效地防止了新污染源的产生。据统计,全市新上项目已经进入或完成环境评价的项目有142个,是近5年的总和。
科学经营城市,解决城市垃圾困扰。去年,双鸭山市争取开发银行贷款和国债资金,建设垃圾处理项目。这项总投资7700万元建设的城市基础设施工程,可日处理垃圾847吨。待投入使用后,其服务范围可辐射双鸭山市四区及集贤县城区。此外,兴建医疗垃圾焚烧工程项目的650万资金也将到位,预计明年该市还可形成日处理3吨医疗垃圾的能力。
废变宝发展循环经济
双鸭山市区内有24万吨的煤矸石和22万吨的粉煤灰,不仅占用了城市有限的土地、影响市容,还是一个大污染源。双鸭山市为了变“废”为宝,在矸石电厂总投资2200万元,上“一炉两烧”项目,既解决发电,又实现利用剩余物生产水泥。预计2005年8月可投入运行。该项目达产达效后,在全部消化利用当年产生的粉煤灰和灰渣的基础上,还可逐步“吃掉”原有的粉煤灰和灰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