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赵剑荣,种木耳出名的妇代会主任
2005-03-07 09:13:06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3月7日电 题:赵剑荣,种木耳出名的妇代会主任

    记者 杜丽华

  “三八”节前夕,桦南县孟家岗镇群英村妇代会主任赵俭荣获得“三八红旗手标兵”的消息,在全村传开了。同村的姐妹们都非常高兴,她们三五成群来到赵俭荣家:“你成了名人,对咱村肯定有好处。”

  桦南县孟家岗镇群英村,地处山区,过去农业一直是靠天吃饭,老百姓的日子在温饱线上徘徊,始终紧巴巴的。大家搞点家庭副业也是小打小闹,无非是“养牛为耕田,养鸡为吃蛋,养猪为过年,吃菜靠田园”。

  1993年,赵俭荣离开了村办小学教师的岗位,一时间,今后做什么,怎么生活的问题,摆在了她的面前。乍得也不能就地趴下呀,她想。

  经过慎重考虑,赵俭荣决定在种植业上找出路,开创一片新天地。此时,她正好又被选为村妇代会主任,赵剑荣的决心更大了。

  1994年,赵俭荣带着邻居宋大姐到尚志去考察学习种植黑木耳技术。回来后,她们买来锯末子、石膏、松木杆等原料,带头在自家庭院盖起大棚,开始试种黑木耳。上天不负苦心人,木耳生产当年就收回了成本,而且还略有盈余。

  看到这种情况,同村的姐妹也都心活了。可有的人是丈夫不同意,怕卖不出去赔本;也有的说学不了这技术不敢干;还有的苦于没有资金干不了。赵剑荣就挨家挨户做工作。没有技术她教技术,没有资金她帮助筹集。

  村里有个贫困户叫袁小云,结婚后一直与公婆住在一间破草房里。袁小云性格比较内向,但勤劳能干。赵剑荣了解到她也很想发展木耳生产,但因为家里没钱又没种植技术,很犯愁。赵剑荣就帮她赊菌种,还手把手地教她技术,并借钱给她购买原料,如今她家已告别了破草房,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不善言辞的袁小云见到赵剑荣总有说不完的话,不是咨询技术问题,就是说些感谢的话。

  发展的道路总是崎岖不平的。1995年,赵剑荣发现她们种植的8808号黑木耳不仅产量低,而且抗病能力差,品质和市场价格相对也不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正在她愁眉不展之时,《农村报》刊登了哈尔滨微生物研究所有关种植食用菌的介绍。赵剑荣看到后,赶紧拉着宋起云大姐到哈尔滨市,向专家请教。

  来到哈尔滨微生物研究所大门前,俩人着急了,由于不知道该找谁,又没有事先预约,门卫说什么也不让她们进去。赵剑荣想,怎么也不能白来一趟啊,就坚持在大门外等。一直等到下班,她们在大门口见到了一位叫郭艳翠的教授。郭教授被她们的诚意和坚持所打动,就和她们站在大门外,无偿地给她们解答问题,传授食用菌种植技术。

  1996年,赵剑荣又从外地引进木耳大棚摆袋技术,这回成本有所下降,产量有所提高,但质量还是上不去。于是她又带领大家搞技术革新,引进了丰产5号菌种,并根据黑木耳的生长习性反复研究,大胆尝试无棚露天摆袋技术。别人怕失败受损失,赵剑荣率先拿出自家的800袋进行实验,一举获得成功,成本降低了45%,产量由每袋平均38克增加到51克,增产34%。木耳不仅色泽油黑,有光泽,而且耳厚有弹性,纤维适中,成为优质木耳,价格也由原来的每斤16—18元提高到22—27元。

  现在,全村参加木耳生产的妇女有27人,产量达42万袋,年获利145万元。同时在木耳的装袋、采摘在大忙时节,全村90%的妇女及附近周边村屯的妇女都到我村的木耳地里打工,不仅增加了收入,也解决了剩余劳力的转移问题。仅木耳一项产业,全村户均增收2142元,人均增收642元。

  为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改变木耳积压和卖难问题,在村党支部的支持下,赵剑荣被选举为木耳协会首任会长。这是她连续六年被选为妇代会主任以来的又一官职。协会上挂公司,下联农户,把小农户带入了大市场,为木耳产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群英村木耳协会与尚志市红丰食用菌集团签定了生产4.5万斤的购销合同,以销定产,实行产加销一条龙服务体系。协会实行“四统一”制度,即统一技术操作、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定单销售、统一市场价格。在巩固木耳产业的同时,赵剑荣和她的姐妹们又开始筹备发展元磨、猴头等食用菌生产,使特种产业多元化,以增加市场竞争力。赵剑荣说:“希望不久的将来,许多人家的餐桌上都有我们群英村生产的木耳,我们还要给我们的黑木耳注册商标,让群营村黑木耳走出黑龙江,走向世界。这就是我一个普通妇代会主任的追求。”

责任编辑: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