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牡丹江市“走出去”经济跑起来
2005-03-21 11:32:02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3月21日电 记得去年亚洲资本论坛首届中国东北(镜泊湖)论坛上,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告诉记者,农民问题是中国目前的根本问题。而目前中国的农民问题,就是农民就业问题。

  去年和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一个词——“劳动力转移”。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是落实中央一号文件,从而促农增收的一个主渠道。

  的确如此,去年牡丹江市转移农村劳动力24.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3.2%。农民人均劳务收入达到1224元,占农村人均纯收入的34%。

  从农民想走不敢走,到通过各级政府宣传、组织后农民想走就走,到不想走的农民也走,再到彻底走出去,这个“走出去”经济的不断发展,让农民看到实惠。今年,我市劳动力转移在量的积累下,要让这个“走出去”经济跑起来。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虽然我市在劳动力转移上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存在部分农民缺乏意识、资金有困难、子女上学问题、维权等问题。要想让走变成跑,就必须加强动力。

  这动力之一,就是加强订单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以前一些农民以为不用培训也能出去干活,出现了“培训学校招生难,农民就业学习难,用功单位招工难”的三难现象。

  今年,我市将继续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引导性培训,坚持以需定训,开展订单培训。据说,国家和省还将提高“阳光工程”和“省百万农民工培训工程”的投入力度,我市也将加大这方面的投入,这将更加夯实我市培训工作的基础,更多农民的技能将得到提高。

  大力发展培训,自然要有好的培训学校。今年,我市将重新对这些学校进行资质认定,并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功能完备的技能培训体系。据说,这些学校有了资质还不行,还要保证“学员”的就业问题。

  这动力之二,是抓对接、建基地。一方面是广阔的市场,另一方面是众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如何将两者进行对接,则靠我市各级政府的组织。

  今年,我市将坚持政府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多路并举。不仅要广泛联系用工单位,同时要为农民工维权。

  这动力之三,就是创造有利于农民工进入牡丹江就业的环境。通过强化领导、维护权益、资金支持、提供信息和排忧解难,为发展劳务经济提供保障。

  都说今年我市的劳动力转移仍是促农增收的亮点之一,有了三个动力,相信我市的走出去经济会跑起来,用加速度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