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27日电 今天出版的人民日报在一版刊发了记者蒋升阳采写的题为《黑龙江“场县共建”做强“北大仓”》的报道,全文如下:
黑龙江农垦系统的大型农机具跨区作业到邻近农村,充分发挥大型机械的能力,大范围提高了粮食单产。记者今天从黑龙江省农垦总局获悉,在刚刚落幕的垦区与地方农机跨区作业对接会上,已落实今年670万亩的作业量,全年力争完成1000万亩。
此前,记者在该省北安市海星镇兴旺村采访时,听种粮大户任长林算了一笔账:去年他家种了90亩大豆,一半雇农场的大农机深耕,一半用小四轮拖拉机耕种。秋后一算,大农机耕的地亩产高出15公斤。深耕一次管3年,亩产至少多40公斤,按每公斤2.4元算,每亩能增收96元。提供农机跨区作业,是黑龙江垦区3年前与地方开展“场县共建”活动的内容之一。垦区的大农机数量多,农技水平高,龙头企业强;地方的优势是农业服务市场大,劳动力充足。为使垦区与地方取长补短,实现资源、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增强“北大仓”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黑龙江省委、省政府要求农垦系统和各地政府以行政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场县共建”活动,收到显著效果。北安市农机局长姜尧勤告诉记者,以往农民大多用小四轮拖拉机耕地,深度只能达到15厘米,有的地块甚至十几年没深耕,土地严重板结,产量上不去。农垦大农机作业最大的好处是耕地深度达到35厘米,能打破小农机打不破的“犁底层”,使土壤“上下透气”,大幅提高土壤有机率和保墒效果。3年来,垦区累计为地方农机跨区作业1100多万亩。农机跨区作业也使农垦职工从中受益。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北安分局建设农场第三作业区2组职工杨柏松和李华两家共有一台100马力的“东方红”拖拉机,去年外出跨区作业净挣6万元。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农机局长李俊告诉记者,垦区职工通过农机跨区作业3年挣得1.6亿元作业费。
“场县共建”的好处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上也得到体现。垦区的九三油脂等龙头企业在黑龙江许多县市建立原料基地1850万亩,与农户形成紧密的合同契约关系。去年,龙头企业向农民合同订粮536万吨,把57个县市的65万农户纳入产业化体系。完达山乳业在全省27个县市建立162座奶站,农民为完达山养殖奶牛10.6万头,每年提供鲜奶25万吨。垦区龙头企业的带动使基地农户增收17亿元。每年农忙季节,全省各地向垦区提供劳务的人数超过25万人。
“场县共建”促进了地方农业标准化水平的提高。垦区为地方提供模式化栽培与标准化服务,应用大豆行间覆膜、深松耙茬等技术,每年实施面积1000万亩以上,促进农民种植大豆每亩增产30公斤,亩综合效益提高近100元。几年来,垦区还向地方提供良种6.5万吨,覆盖1200万亩,仅增产部分就使农民增收2亿元以上。垦区还将60个科技示范园区、2700公里长的科技示范带全面向农民开放,有的农场还把示范田种到了农民的家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