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3月29日电 2004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于今天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黑龙江省科研成果喜获大丰收,创近年来最高记录,共有21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奖励,比上年增加7个项目,占国家奖励项目总数305项的6.88%。
据介绍,在2004年度国家科技奖励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空缺,全国有28项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值得自豪的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医科大学“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的离子通道靶点研究”项目获得自然科学二等奖。
在公布的获奖项目中,黑龙江省还有20个项目获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9项。在获奖项目中黑龙江省有17项是第一完成单位。这是黑龙江省广大科技人员团结协作、勇于拼搏,敢于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结果。黑龙江省能在国家大奖中获得如此成果,再次证明了黑龙江省的综合科技实力。
科技进步奖主要是奖励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效益的科技成果。哈尔滨动力设备股份有限公司项目“秦山600Mwe核电站设计与建造”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项目“猪病毒性腹泻二联疫苗”、省农科院项目“北方早熟高产优质春玉米杂交种龙单13的选育与推广”等19个项目获科技进步二等奖。
又讯:由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教授主持的课题———“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的离子通道靶点研究”,首先从离子通道角度揭示了药物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科学指导了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评价和研制开发,推动了我国离子通道药理学的研究进展,因而获得了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等奖空缺)。这是我省首摘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也是去年全国生命科学领域最高的两个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之一,因此格外引人注目。
杨宝峰教授早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时,就开始从事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究。上个世纪80年代他在日本攻读博士后期间,开始学习膜片钳技术,归国后在国内较早地建立了以膜片钳技术为基础的离子通道研究室,开展了离子通道药理学研究,并提出了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最佳靶点假说,为抗心律失常药物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研究开发和药物评价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