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黑龙江副省长刘学良畅谈“冰雪文化产业蓝图”
2005-03-29 15:16:28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哈尔滨3月29日电 去冬今春,黑龙江省冰雪旅游受到了来自辽宁、吉林等邻省城市的强劲威胁,如何做大做强“冰雪产业”,保留我们的优势,形势严峻,刻不容缓。近日,记者采访了副省长刘学良。

  认清现状整合资源

  记者: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东北冰雪产业,以哈尔滨为龙头的龙江冰雪产业存在哪些突出问题?该怎样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

  刘学良:冰雪是东北三省独具魅力的旅游资源。冰雪旅游作为我省传统优势旅游项目,早在1992年就由国家旅游局向海内外市场推广。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已历经21届,蜚声海内外,成为龙江人的骄傲。哈尔滨市从2001年起连续5年成为春节黄金周国内旅游接待人数最多的城市。辽宁、吉林两省在冰雪旅游方面虽然没有我省起步早、历史久,但近年来,两省在开发冰雪旅游方面也想了不少办法,下了很大气力,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辽宁省从2005年把中国沈阳冰雪节升格为中国沈阳国际冰雪节,由沈阳市政府和日本札幌市政府共同主办,吉林省的中国长春净月潭冰雪旅游节从2003年引入瓦萨国际越野滑雪节,并得到了中国滑雪协会和瑞典瓦萨国际滑雪节的支持。

  我省相对于辽、吉两省,冰雪旅游起步较早,已初步形成产业规模。以滑雪旅游为例,我省地域优势比较明显,雪期最长,雪场最多,雪量最大,优越的雪道条件和雪场设施,吸引了国内外旅游滑雪者和滑雪发烧友纷至沓来;但我们也已经看到,相对离目标客户源的路途较远、天气寒冷等不利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我们的发展。因此,要想保持龙江冰雪旅游市场份额龙头的地位,实现不断拓展客源的目标,我们的工作不能有丝毫的懈怠,更要未雨绸缪、大胆创新,扎实工作,在管理和服务上下大功夫,全方位提高竞争力。

  我省的冰雪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影响和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一是冰雪产业还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哈尔滨冰雕雪塑的规模和知名度,在国内外都有一席之地,但每年创作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俱佳的冰雕雪塑作品数量仍屈指可数,可参与性冰雪游乐项目变化不大,缺少推陈出新;哈尔滨市周边的冰雪观光资源还有待整合和开发;冰雪运动器材绝大多数依靠进口,没有形成冰雪旅游产业链。二是配套设施和功能还不完善。虽然多数雪场在中心城市周围,但仍有70%以上的雪场没有直接与高等级公路相连,途中时间相对较长;一些早期兴建的大中型雪场设施设备明显老化,大多数小型滑雪场仍以天然降雪为主。三是服务质量还有待提高。我们在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上与国际、国内发达地区比较差距较大。所招聘的一线服务员,虽经一定的上岗培训,但服务质量处在较低水平;在节假日,个别滑雪场拖牵、缆车的数量和速度与客流激增明显不适应;滑雪教练人数不足,施教能力不高,讲解水平低;现场救援反应迟缓。

  我认为,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东北冰雪产业,搞好我省冰雪旅游的关键是把冰雪旅游发展同我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结合起来,同塑造“黑龙江-中国旅游COOL省”形象结合起来,在提升旅游文化品位、提高旅游产业化水平、加强区域和国际合作、整合冰雪旅游资源、加大参与程度等方面进一步努力,从而做大做强冰雪旅游产业。

  政府调控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主导作用

  记者:针对今年游客和市民提出的“过度市场化”,发展层次、品位不够高等问题,在今后的冰雪产业发展过程中,该怎样解决?

  刘学良:应该说,近几年我省冰雪旅游有了长足的发展,截至2004年底,我省有旅游滑雪场75家,滑雪场的数量约占全国雪场的二分之一强,滑雪人数居全国第一。

  客观上看,我省滑雪旅游产业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有些游客和市民提出的所谓“过度市场化”问题,其实是旅游市场发育不成熟的表现。从数量上讲,瑞士的国土面积不足4万平方公里,有雪场200多家,日本在《2002年度滑雪指南》中收录了619个滑雪场,大部分都位于北海道、长野和新潟,韩国采取了集约化发展模式,全国的滑雪场也有10多家。我省虽有75家不同档次的滑雪场,但分散在45万多平方公里,数量并不多,只是个别地方相对密集一些。从消费多层次性和需求多样性的角度看,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滑雪旅游在我省开展不到十年,滑雪场逐渐增加的趋势已说明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把目光投向滑雪旅游这块蛋糕,同时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说明优胜劣汰的过程正在进行。只要我们政府监管得力,调控得当,更多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主导作用,“过度市场化”就不是问题了。

  我省滑雪旅游产业发展总体上是健康的。2001年我省在全国率先推出了《旅游滑雪场质量等级评定标准》,已有22家滑雪场达标,通过技术法规的实施,保护了环境资源,规范了雪场建设和服务,提升了我省滑雪旅游的市场形象和市场竞争力。下一步,我们还将着手推进冰雪产业发展的政策研究,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运用市场经济手段,促进冰雪产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重点抓好三大滑雪带的开发

  记者:今后,在冰雪文化产业的建设中,政府将如何更好地发挥宏观调控和微观服务的职能?

  刘学良:法国政府把发展滑雪产业与国土整治、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综合考虑,积极鼓励发展滑雪产业,于1964年颁布《山地法令》和《冰雪规划》,经过30多年的努力,在占国土面积21%的西南山地,建起450多个滑雪场,一个滑雪季接待700万人次,收入50多亿美元,彻底改变了山区落后的面貌,而且配套产业的收入远远超过旅游收入。法国政府在引导和调控冰雪旅游发展方面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

  当前,我省各级政府已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进行培育,省政府要进一步研究和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更好地发挥宏观调控和微观服务职能。宏观调控方面,政府要制定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为旅游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规划好旅游滑雪场的地域分布,搞好地方滑雪规划与全省滑雪产业规划的衔接。在突出抓好以哈尔滨为中心的滑雪场建设的同时,还要重点抓好哈尔滨至牡丹江、哈尔滨至伊春、哈尔滨至大兴安岭三条旅游滑雪带的开发建设。鼓励其它地市因地制宜地规划建设不同档次的滑雪场。当然,也要强调一点,雪场的开发建设应与地方经济的发展情况,与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相适应,要坚持走市场化的发展道路。在微观服务方面,各级政府要做好招商引资,搭建平台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企业投资旅游开发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加快旅游人才培养,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继续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促进旅游景区和游乐设施提档升级。

  构建“世界知名冰雪之乡”应遵循四个原则

  记者:许多专家认为,黑龙江应构建一个“冰雪文化产业蓝图”,那么,请您谈谈这个蓝图的总体设想或遵循的原则应该是什么?

  刘学良:我省构建冰雪产业的总体目标,初步可以定位为“世界知名冰雪之乡”,“中国冰雪旅游胜地”。如果把这个构想称之为一个,我的理解是,在开发龙江冰雪旅游产业时,要充分利用冰雪旅游的载体,有意识地弘扬龙江文化;在弘扬龙江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壮大冰雪旅游事业。近年来我省在亚布力连续成功举办了五届中国企业家论坛,成为汇聚中国最活跃商界精英和思想领袖交流的平台,亚布力也被誉为“中国的达沃斯”。冰雪大世界始终坚持“政府扶持,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的模式,不断丰富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吉华、龙珠等滑雪场,也举办了一些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这些举措都是我们构建冰雪文化产业的有益的探索。

  在构建冰雪文化产业的过程中,我想大致应该遵循四个原则:一是坚持以冰雪产业为主,多种要素综合开发的原则。把冰雕雪塑观赏性产品与冰雪运动和冰雪游乐参与性产品相结合,与寒地民族民俗文化产品相结合,与龙菜冬季饮食产品相结合,打造汇聚生态文化、娱乐文化、体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龙菜文化等多元文化的集合体;二是坚持以政府为指导,企业为主体的原则。政府要充分发挥规划编制、标准制定、市场监管等作用,调动企业参与冰雪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引导企业加大冰雪旅游的开发力度,运用先进的宣传营销理念和手段,全方位开拓市场;三是坚持开发和保护并举的原则,加强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保护,统筹提高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四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断提高管理者和服务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技能,全面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

  哈尔滨市2009年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的申办成功,为我省冰雪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我们要努力把握好这些机遇,遵循以上原则,把黑龙江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冰雪之乡”,让“中国冰雪旅游胜地”的梦想变为现实。  

责任编辑: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