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致富不忘众乡亲--记虎林市忠诚乡忠诚村青年农民党员包永富
2005-03-31 11:12:08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3月31日电 题:致富不忘众乡亲——记虎林市忠诚乡忠诚村青年农民党员包永富

  记者杜丽华

  “包永富,富了不忘乡亲。”“包永富,帮谁谁富。”虎林市忠诚乡忠诚村的村民们都这样说。

  当年由于家境贫寒,高考没有圆了包永富鲤鱼跳龙门的梦想。他没有选择同村青年外出打工的路,而是决定留在家乡,决心要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上干出个名堂。

  父辈的经验告诉他,若固守传统的耕种方式,就只能重复贫困与艰辛。现代农业必须靠知识,靠科学技术。1992年,包永富报考了中国农业函授大学,选学了企业管理和兽医两个专业。毕业后他才发现自己所学的两个专业的知识,无法指导他将要面对的实际工作。经过多方咨询,他又报名参加了虎林市农业广播学校的培训。

  学习中,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为了取得大田种植丰产增收的经验,他在自家的耕地里挤出两亩地做试验田,细心观察,精心培植,了解不同品种的播种期、生育期、适宜的积温、肥料等,很快掌握了大田种植的技术和技能,成为村民公认的种田能手。1993年秋,他被县里评为“玉米生产大王”,当年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包永富觉得自己站得更高了,责任更大了。仅靠大田种植,增加的收入毕竟太少。他渴望能有机会跳出现有的生产模式,探索出一条更快更有效的科技致富路。

  1999年,包永富建成了一个300亩规模的绿色水稻基地,年纯收入达6万元,并承担了科研单位的部分良种试验和示范业务。一时间,向他拜师学艺的乡里乡亲络绎不绝。包永富来者不拒,有求必应。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彻底改变家乡贫困落后的面貌是他最大的愿望。

  为了使村里的绿色水稻种植业迅速发展起来,使村民们少走弯路,包永富将自己多年学习总结出来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乡亲们。他定期给村民上科技课,经常到田间现场指导。平时外出或回村,他很少走大路,常常在田间小路或地头绕行。只要发现谁家地里的作物出现了病虫害,他都要赶到现场,亲自示范。常常是顾了别人的地,误了自己的田。

  在包永富的典型带动和悉心扶持下,种植绿色水稻已成为忠诚村的一个主导产业,全村水田面积由过去的几十亩发展到现在的5000亩,并且建成了3800亩的高标准绿色水稻基地。

  只要谁家有困难,包永富就主动与他们结成帮扶对子。这几年,他已把十多个贫困户列入了自己的帮扶计划。分期分批地包,而且要包一个富一个。村民刘希友多年来苦于致富无门,在包永富的指点下,他打算养殖千只大鹅,发展养殖业,却被三千元周转金难住了。包永富主动拿出自家三千元钱借给他。像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几年来,包永富先后从自家拿出6万多元借给贫困户发展生产。仅近两年,就有30多户村民在化肥、种子、农药、资金等方面,得到过他的无私援助。“包永富,富了不忘乡亲。”“包永富,帮谁谁富。”这是村民们发自内心对他的赞誉。

  年仅32岁的包永富赢得了一串串荣誉:黑龙江省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省级优秀团干部、省级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标兵、全国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黑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

  为了增强抗风险、闯市场的能力,包永富发起组建了一个农民经济联合体,在总结交流生产技术和经验的同时,引进、推广运用先进科研成果,传递市场信息。目前,包永富又考取了经纪人证书,成为虎林农村第一个经济人,并建立了一支农村经纪人队伍,带领农民共闯市场,把农村经济做强做大。

  眼下包永富心里还有一个大胆的构想:建立绿色水稻基地,创出自己的品牌,以品牌闯市场,带领村民在致富路上,再登上一个新台阶。

责任编辑: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