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4月1日电 来自哈尔滨市部分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统计,求职者就业失败原因中,遭遇就业歧视的已占到30%。
今年6月就要毕业、一直忙着找工作的小冯沮丧地告诉记者:“通常从联系单位到最后签订劳动合同要经过多次面试、笔试,而我至今连一次初试的机会都没有。”小冯是哈市某高校英语专业的大四女生,从去年10月以来,她就一直奔波于各类人才招聘会,经历了求职过程中的种种艰辛。
事实上,许多单位不把性别要求摆在明面上,但在筛选中首先排除女生。同样是今年大学毕业的女生范某递交简历无数,但全都是泥牛入海。开始她不明白自己的“短处”何在,就向一些单位打电话询问原因,一家公司答复:“我们这里的女同志太多了,今年想招一个男的。”而另外一家大型企业招收销售业务人员,他们认为女生不方便经常出差,无法胜任。
男生有性别优势,但情况也不容乐观。哈市一位外地生源的男同学说,没有哈市户口想要留下真是太难了。他参加了好几个事业单位的人才招聘会,结果发现大多数都有户口要求。一位学法律的男生气愤地表示,他想将一家公司告上法庭,原因是该公司在招聘时要求“男性身高1.68米以上,女性身高1.55米以上”,而他身高只有1.65米,遭到了“身高歧视”。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的用工单位公然在招聘启事上设定35岁以下的年龄上限,许多企业招聘人员也承认部分岗位对求职者有相应限制,其中包括户籍、学历甚至疾病、血型等。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一位复姓“羊舌”的同学因姓氏让考官不舒服而不予录取。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代表提出制定《公平就业促进法》的建议,希望营造一个让求职者和用人单位都在法律的框架内选择和被选择的氛围,用法律在全社会营造地位平等、规则平等的就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