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新闻出版邮政发行部门倡导建立公平有序报刊零售销售平台
2005-04-08 10:24:47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哈尔滨4月8日电 在媒体刊发了《是规范还是滞死六问哈尔滨市报刊零售市场》一文后,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对解决省城报业市场不规范问题表示了极大的关注。

  不能用权力支持垄断———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院长、省科顾委宏观经济专家组组长陈永昌教授

  陈永昌说,报刊是公众的,它的零售也应该在一个公共的平台上实现。各个报刊应该平等竞争,打破垄断,用自己的报刊质量和营销策略占领和细分市场。对此不能搞权力干预,不能搞地方保护和市场垄断。建议组建报刊零售公司,按市场化模式运作,放开报刊准入,用股份合作制的方式解决投资、分红和市场准入问题。这样才能公平竞争,提高透明度,把报刊的发行零售做好。

  他说,报刊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对于它的发行零售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又要考虑社会效益。报刊承载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使命,是向全社会提供各类信息的平台,因此,不能用单一的经济眼光把报刊视同啤酒一般的商品去搞地方保护主义,排斥外来品,垄断当地市场。

  他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各级政府的职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为多个经营主体提供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如果用权力介入这个过程,干扰市场经济正常进行,是政府越权的行为。一级政府不应为本级报刊的零售实施市场垄断,排斥其他报刊参与公平竞争。我们呼吁地方政府搭建一个平台,让在本地区发行的所有报刊都能平等进入,公平竞争,这才是政府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

  他最后说,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同时也是民主经济,它提倡公平竞争,机会均等。通过竞争激发活力和动力,才能做大社会财富的“蛋糕”,如果画地为牢,用权力支持垄断,用垄断排除竞争,用消耗取代竞争,必然给某一个行业乃至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树立资源共享的理念,是大势所趋,也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

  开放的平台是报刊零售业的发展方向———访省新闻出版局有关负责同志

  随着省城各报业集团的迅猛发展,报刊零售的销售网络及销售终端已经成为限制和影响报业及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最大瓶颈。如何搭建一个公平开放的销售平台,从而减少内耗,形成合力,以促进省城各家报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做大做强我省的报刊零售行业,这已经成为一个急需破解的难题。这个难题也引起了包括主管部门在内很多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近日,本报记者就搭建销售平台的有关问题与省新闻出版局的有关负责同志进行了交流。

  据这位负责人介绍,实际上,不论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国内一些先进城市相比,哈尔滨市目前的报刊零售业都还处在一个相对低级落后的水平上。这种低级落后不但表现在经营业态上,更表现在经营意识、开放程度上。之所以形成这种状况,虽然有其历史的原因,但背后体现出来的实际上却是地方利益、部门利益。这种落后的经营模式,不但对省内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不利,也使得各家报业存在着恶性竞争、几败俱伤的可能,更无法应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开放报刊零售市场的国际挑战。从这个角度来讲,省城报刊零售这种落后的经营业态、经营思路应该尽早改进为好。

  那么,按照现在的情况来看,省城的报刊零售市场的发展方向如何?这位负责人认为,实际上,哈尔滨应该借鉴一些国内比较成功的先进经验,搭建一个开放的报刊零售的平台。不论是由省城几家大的报业集团和邮局共同出资组建也好,还是由独立的社会资本投资组建也好,这个平台都不应该为哪一家业内的竞争主体所垄断。它应该严格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组建营运,成为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现代意义上的报刊零售企业。在这个平台上,不论是省内的还是省外、国外的报刊杂志,只要是合法的,都可以顺畅进入、公平竞争。只有这样,才能使各家报业产品的竞争回归到真正意义上的“产品质量”的竞争上,让读者成为最终的检验者;也只有这样,我省的报刊零售行业才能逐渐做大做强,才能真正具备与外来竞争者对抗的资本和实力。

  这位负责人表示,实际上,报刊零售平台,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商品零售企业,它更是向群众宣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因此,不论是政府主管部门也好,还是各家报业、文化企业也好,都应该从这个高度出发,携起手来,让小小的报刊亭尽早地竖立在城市的街头,并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携手共建报刊销售公共平台为加快黑龙江文化大省建设服务———访省邮政报刊发行局局长赵东云

  随着中国加入WTO各项承诺的履行,文化市场将逐步放开,届时,报刊销售面临的市场形势将更加严峻。同时,我省提出了要建设文化大省的宏伟目标。如何应对市场挑战、为黑龙江文化大省建设出一把力呢?最佳应对之策无外乎就是联合起来,携手同心,合力搭建报刊销售的公共平台,公平竞争,共图发展。就此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省邮政报刊发行局局长赵东云。

  赵东云认为,独家垄断是报刊销售市场的绊脚石。他说,报刊销售是一项文化产业,是具备条件的多家相关企业共同经营的,而报刊亭是体现一个地区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经济环境开放公平的标尺。正是如此,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在报刊亭的规划、选址等各方面建设上,就应该更好地体现出市场化,以正确的政府行为去消除垄断,彻底搬掉横在报刊销售市场上的绊脚石,为各个参与方积极参与创造一个公平合理、健康有序的氛围。

  赵东云认为,报刊亭作为报刊销售的终端,是一种公共资源,既然属于公共资源,就应该实现资源共享,这样才有利于充分调动各个参与方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吸纳各方面力量形成一股合力,从而推动报刊销售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为建设黑龙江文化大省发挥积极作用。

  赵东云说,实际上,实现报刊销售的资源共享已经属于“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国家对此也早有明文规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新闻出版署等国家六部委在2000年9月30日下发的国邮联(2000)452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各地要把报刊亭建设作为综合便民服务窗口和精神文明阵地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城市规划,通盘考虑。……邮政部门作为我国报刊发行的国有主渠道,要承担起报刊零售亭建设和经营的主要任务,采取邮政部门与社会其他相关部门联合建设等多种方式,加快报刊零售网点建设”,而省城报刊销售市场并非如此。从最新统计的全省各地的邮政报刊亭数量来看,齐齐哈尔、大庆都超过了100个,就连规模较小的黑河也接近了60个,而哈尔滨的邮政报刊亭数量竟然仅与黑河接近。

  赵东云说,只有实打实地做到了公平参与,才能真正实现报刊销售的资源共享。从这个角度来说,公平参与是报刊销售市场的助力器,它可以把各个参与方的能量充分地释放出来,在同等的竞争条件下发展,在竞争和发展中,把报刊销售市场不断地推向前进。

  上海东方书报亭模式就是我们学习的最好样板儿,但不知为什么,现成的好样板儿,怎么就没有拿过来用一用呢?难道有什么潜在的东西在阻碍吗?

  赵东云认为,作为报刊发行和销售的国有主渠道,邮政有责任参与报刊销售市场的公平竞争,因为邮政具有“通政、通民、通商”的行业功能;有能力参与报刊销售市场的公平竞争,因为邮政具有沟通城乡、四通八达的网络优势。所以,邮政将依托网络优势和品牌信誉,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到报刊销售当中、参与到报刊亭建设和经营当中。邮政企业愿意与其他相关部门携起手来,共同建设报刊销售公共平台,为活跃城乡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为推动黑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为促进黑龙江文化大省建设提供良好的服务。

责任编辑: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