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4月16日电 题:排爆英雄的生死之约--记齐齐哈尔民警于尚清
“我如果出了什么意外,不要给组织上添麻烦,要让孩子在部队好好干,多学技术,以后成为国家有用之人”
惊心动魄的一天过去了。而就在大家为于尚清庆贺的时候,现场又相继发现8枚爆炸装置。
于尚清没来得及告诉妻子便迅速赶到现场。他耐心地说服领导:“我已经成功地排除了3枚定时炸弹,积累了经验,如果换上别人去排爆,一切还得重新开始,危险性会更大。”
他匆匆忙忙给妻子留下了短短的一封遗书:我如果出了什么意外,不要给组织上添麻烦,要让孩子在部队好好干,多学技术,以后成为国家有用之人。
当晚23时许,于尚清成功将第十枚爆炸装置拆除并安全转移销毁。
23时30分,于尚清开始拆除最后一枚定时炸弹。这枚炸弹结构复杂,它被伪装在礼品箱中,利用BP机作为引爆器,并设置了防拆引爆结构和助爆汽油瓶。要将它引爆,挂引爆钩的工作最为危险艰巨。于尚清把30米长的引爆拉线展开并向爆炸装置铺设过去,最后独自一人来到爆炸装置前,小心地撬开礼品箱,准备把引爆钩挂到引线上。突然,“嘭”的一声巨响,炸弹爆炸了,现场浓烟滚滚,于尚清倒在血泊中。
战友们迅速冲进浓烟中,抱起于尚清,立即送往医院。经抢救,于尚清的生命保住了,但他右手拇指被炸断,食指被炸飞,整个右手掌被炸裂,爆炸碎片崩入双眼晶体,身躯被炸伤100多处。现在,他左眼失明,右耳失聪,右腿残疾,炸入身体深处的近100块玻璃碎片已无法取出。
“成绩和荣誉已成为过去,而伤残和痛苦将伴我终生,但人民警察的崇高职责,使我无怨无悔”
于尚清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这样的壮举并非偶然,而是他48年人生岁月积淀的结果。
建华区是当年日军驻齐齐哈尔部队的大本营,处理日军遗留武器和爆炸物已经成为公安机关治安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1999年,在部队服役23年的于尚清转业到齐齐哈尔市公安局建华分局治安大队负责危险品管理工作。他上任后,正值此类案件频发,但每次面对考验,他都临危不惧、冲锋在前。5年中,他30余次参加排爆,挖掘、排除的各种手雷、炸弹、毒气弹就有2000多枚。
于尚清每天的工作就是与危险品打交道。2001年10月,一家造纸厂施工时突然有民工昏倒,经抢救认定是氯气中毒。在现场,于尚清发现有三个氯气罐,其中一个正在泄漏。他用毛巾捂着鼻子和嘴巴,只身一人将泄漏的氯气罐阀门关死,避免了更大事故的发生。
2002年5月14日,建华区永盛委一房屋动迁时发现了一排裸露的炮弹。闻讯赶到现场的于尚清让居民远离,自己动手用小铲一点一点地挖,共挖出147枚炮弹,11枚毒气弹。清查时,一枚毒气弹由于年久腐蚀毒气泄漏,致使于尚清面部受伤。
2003年8月4日,齐齐哈尔市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日本遗留化学武器“芥子气”中毒事件。由于没有防护服,于尚清让战友不要靠前,他则冒着生命危险在“芥子气”桶存放处设置隔离警戒线,结果左手被“芥子气”烧伤。
于尚清因为排爆负伤而被定为六级伤残,但他仍继续战斗在岗位上。一遇到险情,他仍冲在前面。2004年8月,有市民发现了一个地雷。于尚清拖着伤残身体赶到现场。他认定那是一个日伪时期遗留的松发地雷,如果踩到,并不发生爆炸,但只要一松脚,马上就会爆炸。于尚清立即将群众疏散,找来绳子,小心翼翼地将地雷捆绑起来,骑上摩托车,准备转移。为了防止震动引起爆炸,他将这枚地雷揣在怀中,慢慢地来到市郊的大江边,用力将其扔向江中。松发雷还没落地就爆炸了,好险!
于尚清光荣负伤成为英模后,没有居功自傲,还总因为自己成为残疾人,不能更好地做公安工作而感到内疚。他的右手食指花12万元可以再造,单位想给他集资,但他说什么也没有同意。
于尚清5年前来到现在的小区居住后,就把雷锋精神带到了这里,为小区群众做了许多好事。他是小区的义务修理工,谁家的车辆、电器坏了,只要一个电话,他马上就到。于尚清说:“成绩和荣誉已成为过去,而伤残和痛苦将伴我终生,但人民警察的崇高职责,使我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