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18日电 题:汗洒荒岭泛绿阴——龙江县荒山造林纪实
山川逶迤的龙江县,境内有低山、川地、丘陵、平原、洼地5种地形,还是嫩江沙地西界的风口处,常年干旱少雨。受特殊的地域环境和恶劣条件的影响,植树造林的难度相当之大。但是,饱受风沙与干旱肆虐的龙江县人,在出色地完成农田防护林,水土流失治理和嫩江沙地治理之后,不失时机地转入大规模荒山造林的攻坚战之中。在近5年的时间里,绿化荒山41.7万亩。算上农田防护林,退耕还林及其他造林,达100万亩。使全县有林面积达到124万亩,森林覆被率达到14.2%。
自1995年以来,龙江县连续9年被省、市政府评为造林绿化先进县;2001年荣获全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前三期工程建设先进单位;2003年,县委书记马占江荣获全国造林绿化奖章,2004年又获全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奖。
针对全县地形地貌的特点,县委、县政府确定了荒山造林“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区施治”的原则,在工程建设中,又充分发挥了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西部低山区,鲁河乡按山系、按流域,创造出梁、峁、沟、壑、川集中连片,规模治理的“鲁河模式”。在施工过程中,针对石质山的特点,采取整地或联村集中人力、物力、集中会战的办法,实行规模治理。整地再用常规的铁锹、铁铲不行了,人们就拿起铁钎,抡起大锤,操起大镐,“叩石垦壤”;树坑中抠出的碎石不能回填了,人们就到山下去背土;水车上不了山,人们就用肩担、手提、背水上山。山上山下,车水马龙,人声鼎沸,汇成当代新愚公的交响乐章。
“鲁河模式”目前已推广到全县6个乡镇16处治理区,在2004年7月初召开的全省春季造林总结现场会上,“鲁河模式”被省领导认定是创造性的壮举,“绿色生态建设的大手笔,防沙治沙工作的好榜样”,并被赞誉为“龙江精神”。
在东南部风蚀沙化区,杏山乡六合村,又创造出山、水、林、田、草、路、村、井、电、畜“整体规划,综合治理”的六合生态园区模式。目前,已推广到全县5个乡镇12处治理区。“六合模式”被省市领导评价为“全省西部生态建设的样板”。
为适应抗旱造林,经过龙江县人多年的探索,培育出适合本地生长的樟子松、柠条、榆树、山杏等耐寒抗旱树种,作为全县荒山造林的当家品种。并采用推广“容器育苗”这一抗旱造林的根本措施,每年容器育苗超千万株。同时,根据严重干旱的实际,改“春季一季”造林为“四季造林”。实行“春季抢农时造林;夏季雨季造林;秋季查补造林;冬季移坨造林”。并采取措施确保造林质量,使造林成活率与保存率分别达到90%与85%以上。
科技之花结出有推广价值之果。该县错海林场研究的“低山区机械化造林综合技术”,不仅获得省部科技发明奖,并在东北三省与内蒙古地区推广,而且还被国家选送到莫斯科国际林业博览会上展出交流。部省联营的错海林木良种基地的“中国东北平原区农区重要针叶树种良种选育配套技术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樟子松种源推广应用”获部级二等奖。海洋林场发明的“U-50深松掘根机”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目前,全县645座荒山,已绿化478座,荒山绿化率已达82.3%。昔日的光山秃岭与碎石漫岗,如今已变成青山如黛,鲜活而充满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