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4月20日电 按照《卫生部、国家信息产业部关于加强院前急救网络建设及“120”特服号码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对本辖区内‘120’院前急救网络规划、建设、管理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督导、检查,对不符合规划、建设和管理要求的急救中心(站)予以调整,对擅自从事院前急救工作的机构,坚决予以严肃查处和取缔。”“未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批,任何机构、组织、个人等不得使用‘紧急救援中心’、‘急救中心(站)’的名称,从事院前急救工作。”发生纠纷找不到责任人
针对急救市场混乱的现象,哈尔滨急救中心哈尔滨红十字急救总站站长孙光深有感慨,据他介绍,救护黑车的存在,一直是一个无法治愈的顽疾。急救车的相关标准,是黑车无法做到的,患者病情危急,根本无法处理。
不仅如此,因为救援业务的特殊性,救援时极易产生纠纷。而使用黑车时责任问题无法解决,有时甚至根本就找不到责任人。专业的救护车内是全封闭的,车辆消毒及时,因此,不会发生交互传染现象。这些黑车无法做到。同时,无论是医院车辆还是社会车辆,收费运客均为交管部门明确打击的非法营运行为。低价竞争培育生存土壤
既然如此,黑车为什么还会有生存的空间呢?在哈尔滨急救中心动力站,值班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是按照路程收费的,每公里2.5元,不足10公里按10公里计算,超过10公里计算往返距离,全国统一标准。以呼兰为例,如果打电话找120,那么收费大约在250元左右,如果找某医院的黑车,一口价是200元。如果再找私人的黑车,150元甚至100元就可以送。价格便宜,很多患者便选择了使用黑车。因此,低价竞争加上及时方便,是黑车存在的土壤。据了解,一辆120救护车一年的养车费用在两万余元,这还不包括车库、消毒设备、人员支出的费用。记者采访了曾经开过黑车的李氏兄弟,他们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首先,对于私人黑车来说,一般以松花江微型、金杯面包车等车型为主,普遍车况不好,有的甚至是报废车。车辆本身就便宜,维护、保养起来没有正规救护车那样严格复杂,不用配备医生、护士,费用当然可以降下来。干这行的人很多,为了笼络老客户,他们服务都很“到位”。患者家属手续办不明白、找不到地方,他们就帮着办,处于焦虑中的患者及家属往往心存感激。但是这些人是以利益为最终目的的。
保守估计,目前黑车抢走了合法急救车四成的业务。目前,全市120急救车每天出动100次左右,如果没有黑车争食,应该在170次左右。
记者调查后发现,目前市面上的黑车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医院备车,有些医院甚至把车辆承包给个人,允许他们接送患者。第二部分是社会车辆,有些非医疗部门的车辆也参与到救护业务中。第三部分就是完全私人的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