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4月25日电 “一退再退”使曾经为债所困而停产整整5年的哈尔滨农机修造厂开始重现生机———通过引入民资退出国有、退出第二产业进入第三产业,这个500人的国有小厂脱胎换骨。去年,企业改制当年即实现销售收入2000多万元,不仅重新开始纳税,而且创造了上百个就业岗位。
为债所困苦熬5年
建于1963年的哈尔滨农机修造厂,曾是我市农机行业屈指可数的专业工厂,以修理和制造拖拉机曲轴为主,上世纪90年代初是我市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机动车维修企业。然而由于体制僵化、决策失误等原因,企业陷入困境,至上世纪90年代末已负债7700多万元,资产负债率高达260%。无力支撑的企业只好关门,工人离岗回家。
引入民资退二进三
为了让企业重获新生、职工生活有着落,道里区率先将哈农机修造厂列入首批改制企业,结合企业自身产业特点和地处机场路汽车销售廊道等有利条件,积极帮助引进战略投资者。2003年初,有着多元化产业背景的民营企业黑龙江俊鹰投资有限公司与哈农机修造厂一拍即合,决定由“俊鹰”注资收购、哈农机退出国有,同时退出第二产业。
为了降低改制成本,道里区积极运作,通过债权回购,为企业卸掉银行债务4000多万元。2003年6月,“俊鹰”注资7000万元全资收购哈农机。为兼顾企业、职工和投资方三者利益,“俊鹰”全额承担了职工身份置换所需费用,补交养老保险所需费用1200万元,并按我市国企改革人员安置政策,对全厂500多职工做出妥善安置。仅用4个月,哈农机修造厂就完成了改制,成为道里区国企改革推进速度最快的企业。
“转体”换来两重天
去年7月,企业投资千万元建起我市投资最大的“4S”汽车专营店,当年销售额就达到2000多万元。记者日前在哈农机修造厂里看到,当年破败的办公楼已被按国际标准建设的“4S”汽车专营店取代,曾经空空荡荡的厂区和车间不时有车辆和忙碌的工人进进出出。除保留原有的机动车维修和检测业务外,农机修造已不再是主业,哈农机修造厂已由原来的生产型企业完全“转体”,变为以汽车销售为主导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企业,部分职工也由过去从事机械制造转入汽车销售。
按照计划,今年起俊鹰公司将在哈农机修造厂原址再建两个“4S”汽车专营店,并代理汽车检测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