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26日电 今天出版的《黑龙江日报》发表题为:治理翻浆路需要打“制度补丁”的时评,全文如下:
翻浆路,已成为每年开春市民头疼的一件事儿,媒体对此没少曝光。在报道《当年“抽条”30万,过后百万修补丁》一文中就披露,哈尔滨市的“翻浆大王”安发桥之所以连年翻浆,是因为引桥路面少敷了一层三灰碎石,主桥面基础有些地方厚度不够。
原来,建设过程中的“抽条”才是安发桥年年翻浆、年年维修症结所在。据报道,这次“抽条”一共节省了30万元,而十年间,有关部门大修小补已经花费了数百万,今年政府还要投入600万再次大修……
一次“抽条”,遗患无穷。回过头来看,为什么会出现“抽条”现象?这个过失该由谁来担?
搞市政建设,必须要本着为人民负责的精神,严格按技术操作规程施工,不容许有半点折扣,这是毫无疑问的。首先需要精细设计,其次施工要一丝不苟,工程验收部门更应该严把最后一道关,保证交给群众一个优质的放心工程。如果真都能做到了这一点,哪还会有那么多的翻浆路、闹心桥?而当初“抽条”现象没有被发现,工程最后顺利得以通过验收,一定程度上说明,市政建设监管工作没有真正尽到责任,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据了解,今年哈市城管部门计划对市区内42条主干道进行重点维修,预计到5月中旬才能全部完工。可见涉及范围之广,道路破损程度之重。
从这个意义来说,哈尔滨市区的许多路面连年翻浆,表面上是由于一些建筑单位质量意识不够强、不讲诚信所致,深层的“病根儿”却与有关建设监管部门的严重失职密不可分。
很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这些年,哈尔滨关于劣质路桥的报道很多,可是有哪家施工单位因此受到惩治?而正是由于监管的不力,不法者才会来钻空子,占国家便宜,损百姓的利益。安发桥的“抽条”现象,也许就是哈市绝大多数翻浆路成因的一个标本。
近年来,许多城市管理者喜欢用“经营城市”一词来比喻市政建设,既然是经营,就该好好算算投入与产出。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追求立竿见影的政绩。当年“抽条”省下30万元,之后却要花费数百万上千万来维修,相信这样赔本的买卖个人是绝对不会做的。而且可以肯定的是,那通过“抽条”省下来的30万,没有省给政府财政,而是省到了不知哪个人的腰包里。那么,在一条条翻浆路的背后,是否也隐藏着一些见不得阳光的东西呢?
目前,哈市城管部门正在展开一年一度的修路大行动,耗费大量人力财力为那些疮痍满目的街道“打补丁”,尽快把坏路补好固然重要,但若要安发桥现象不再发生,市民不再受翻浆路困扰,还必须要追本溯源,对市政工程质量监管体系不断完善,重点是从已经发生的一些工程质量事故中认真汲取教训,发现漏洞,通过强化思想教育,提高工作人员责任感和事业心,认认真真地给制度体系“打补丁”,使之不断完善,发挥出应有作用。同时,进一步落实质量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对玩忽职守或以权谋私的执法工作人员实行问责制度,发现问题严惩不贷。
古人云:蓠牢犬不入。年年上演的翻浆路现象让市民们对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执政理念产生疑问。只有痛定思痛,及时整改,建立起完备的监督制约机制,让不法建筑商无机可乘,劣质工程才会无处遁形。不然,头疼医头,脚痛医脚,不从根本上解决,这样的修修补补永远没个尽头,也很难最终赢得广大群众满意。
面对那泥泞的翻浆路,有关部门真的该好好反思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