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29日电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如同日新月异的兴十四村。
2002年深秋,记者第一次踏进甘南县兴十四村,就为这个没有特别优势的偏僻小村,却创造了人均收入过万元的奇迹而震惊。
仅仅2年多的时间,已经攀上了一个如此高的经济平台的兴十四,在村党支部书记付华廷的带领下,还会有新的发展、新的跨越吗?
付华廷没有让我们失望。
两年来,付华廷正把他的梦想一步步变为现实:一百多幢对于城里人都遥不可及的现代化花园别墅在兴十四村拔地而起;一度关闭的甜蜜素厂又机声隆隆,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产品一个个走下了生产线;技改后的柠檬酸更具竞争力,同时通过转让新工艺,兴十四人可以撑着口袋收钱了;目前兴十四村人均收入已达到13000元,不久前村民集体转为城市户口……
两年不见,兴十四又攀上了更高的阶梯。而付华廷也更忙了。
一位私企老板对一边注射胰岛素,一边为兴十四村发展奔走操劳的付华廷说:“你一年到头挣那么俩钱,你图啥?”
付华廷说:“要问图啥,咱俩有相同的地方,就是图全家过上好日子。也有不同的地方,就是你是为你的小家,我是为我的大家,为兴十四村两千多口人都过上好日子。”
1972年,23岁的付华廷,面对兴十四的贫穷,立下了“不让一户受穷,不让一人掉队,共同致富”的誓言。33年的付出,付华廷带领兴十四从一个村积累为零的贫困村,发展成了一个拥有30多家企业、8亿多元资产的富裕村。付华廷正是用脚踏实地、一心为民的行动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深刻内涵。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一定要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半个世纪前,付华廷的父辈们怀着对土地和富裕的美好梦想,从山东临沂迁移到甘南县音河镇的兴十四村。第一代拓荒人就在刺骨的寒风中,咬着玉米面馍馍,开始了拓荒历史。然而他们的艰辛付出,换来的仍是兴十四的贫穷,1970年,兴十四还是“生产靠贷款,吃粮靠近销,生活靠救济”的“三靠村”。为了吃饱肚子,付华廷曾和他娘要过饭。那时渴望富裕的种子就埋在了他幼小的心灵。
1972年,付华廷被推选为兴十四的村党支部书记,那一天他对父老乡亲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村支书,我一定要带领大家走上脱贫致富路,我们要“早上吃面条,中午吃馒头,晚上吃米饭”。
兴十四的原始积累是从“羊”身上开始的。
当时的兴十四土质薄弱,土壤中腐殖质含量少,多数田地是“破皮黄”、砂石地,跑风漏水。但付华廷认为兴十四有大量的水草,丰盛的草场就是资源,于是他费尽周折从国营农场买来4只优良种公羊,实行人工授精配种,当年就产下383只东北细毛羊,一年后就达到1300只,卖了7000多斤羊毛和200多只羊,共收入1.8万元。
靠这第一桶金,付华廷开始改土造田,他们把4万多立方米河泥搬到3300亩瘠薄的耕地里,把600多亩高低不平的地整平耙细,建成5000亩大田;把2100多立方米石头从50里外的山湾采回,14000多立方米的冻土搬到音河堤上,筑起两条7华里长的拦河坝,彻底免除了洪水的威胁。
改土虽然培肥了地力,但是一遇干旱还是减产,他们又开始打机电井、上节水喷灌设备,田间全部架起了高低压线,改变了种地靠天吃饭的局面。
在开垦荒地的同时,他们还采取保护原则,从1972年以来,兴十四把7000多亩沙包地退耕还林,坚持年年植树造林,目前已累计造林1.1万亩,农田全部实现林网化,不但保护了万亩粮田,而且为子孙留下一座“绿色银行”。
同时,他们还大力提高种植业机械化水平,过去一个强壮劳动力顶多能侍弄40多亩地,现在一个就能侍弄3000亩地,效率提高了70倍。
到1979年,兴十四村农林牧副全面开花,总收入达到80多万元。面条、馒头和米饭已是兴十四村村民的家常便饭,付华廷实现了他最初的梦想。
但付华廷并没满足。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不仅要伺候好一亩三分地,更要学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搏击风浪
他对记者说,有了机械化、水利化护航,光靠种地也就是旱涝保收,最多是个“土财主”。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共产党员、村支书,要学会并敢于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搏击风浪,兴十四要想富就得办企业,就得走农村产业化道路。
70年代末,付华廷看到村子里的果子吃不完,卖出去又挣不了几个钱,就决定在村子里办个罐头厂,当年年产30万瓶罐头,从1978年到1989年共生产了445万瓶,产值400多万,创利润80多万。之后他又办起了酒厂、油厂、米面加工厂、农机具修配厂。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后,付华廷感到要想大富、快富,必须走采用高新技术、搞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的办企之路。
1985年兴十四建起一座日处理10吨鲜奶的乳品厂,当时是全国唯一一家村办乳品厂,投产当年就盈利65万元;1989年建成一座以玉米为原料,年产1500吨,创产值5000万元的甜蜜素厂;1994年投资5000万元,建起了年产3000吨的柠檬酸厂;1996年又利用柠檬酸厂的废渣和作物秸秆,建起年产5万吨的节粮饲料厂;之后又建成啤酒专用糖浆厂等33家企业,组建了8.7亿总资产的大型企业集团———富华集团,形成了生物工程、精细化工、畜禽饲料、乳制品等4大系列,100多个品种,其中有6项高科技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近年来,付华廷又将集团的触角伸向了医药、房地产、路桥等领域,在哈尔滨市组建了富华房地产公司、医药公司、医疗器械等7个公司,目前他们的路桥公司刚刚在西藏投中一个修建50公里4级路的标段,这样,在遥远的西藏也可以看到兴十四人的身影了。
由于有龙头企业的拉动,不仅解决了农民卖粮难问题,还增加了农民收入,该村的玉米村里企业以每公斤高出国家收购价2分钱的价格全部包销。该村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一产业收入只占全村总收入的5%,第二、第三产业收入都分别占到38%和57%。全村1万多亩的耕地由6户种植大户经营,98%的农民从土地里解放出来。不久前,这些村民集体获得农转非户口,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身份都变成了“城里人”。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把村民的冷暖挂在心上
兴十四村富了,自己仍然舍不得吃,舍不得用的付华廷,心里牵挂的仍是他的乡亲们。在兴十四,村民们都知道,在付华廷的心中分量最重的一个是孩子们,一个是坐了半个月闷罐车来到北大荒创业的老人们。
因此兴十四的孩子是幸福的。这里有全省一流的村级小学校,小学生的学杂费全免;对于那些在县城里读书的初、高中生,村里还专备了一辆大客车,早晚接送。
兴十四的老人也是幸福的。每逢年节,村里都会为老人送去米面、肉鱼等食品,老人都享有公费医疗和退休金,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每月还有80元生活补贴。劳作了一辈子的老人们,现在终于可以享清福了:白天去功能齐全的文化宫,晚上到休闲广场扭秧歌。让老人最满意的是,村里没有偷盗赌博、打架骂人的事儿,邻里和睦相处,孩子孝敬父母,该村连续20多年没发生刑事案件,是全县出名的“六无村”。
第一代垦荒人刘鹤亭对记者说:“过去我们是住茅草屋,吃干菜渣子馍馍,一件衣服穿四季;如今,兴十四的村民谁都有个十件八件衣服,年轻人更是跟城里人一样,啥时髦穿啥;家家大米白面掉样吃,吃上一顿粗粮就算是‘改善伙食’了。”
村民住宅从建村开始的草架子,到1981年实现了砖瓦化,现在正向别墅化迈进。据付华廷介绍,从2002年到2004年,村里投资2千多万元,建起了116栋,每户使用面积196.6平方米的现代化花园别墅群,实现了统一供水、供气、供热。
在第一代移民刘维良家,记者看到,宽敞的客厅里有十几盆鲜花怒放,白色的大理石地面一尘不染,而淡蓝色的真皮沙发和7千多元的家庭影院,使你很难相信这是一对72岁的中国农民的家。刘维良的老伴对记者说:“如今的日子就跟梦一样,有时掐掐自己,才相信是真的。”
“那么您担不担心这像梦一样的好日子,有一天会‘醒’?”
“不担心,只要付华廷能当这个村支书,我们兴十四的日子就会越过越好。”大娘坚定地说。
走出刘大娘的家门,已是夕阳西下的傍晚,此时,在这个比城市更像城市的小村庄里,已看不到袅袅炊烟,空气里飘散的,是一种祥和而幸福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