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旧)科技·卫生
搜 索
风雨二十载 艰辛科研路——记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奖者杨宝峰
2005-05-01 05:34:55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4月30日电 题:风雨二十载 艰辛科研路——记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奖者杨宝峰教授

  东北网记者 朱丹钰

  在得知我省首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的好消息后,记者生出与获奖者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教授见上一面的想法。在春日里的一个午后,记者见到了杨教授,记者面前的杨教授没有刚刚获得大奖后的骄狂,儒雅淡定是他给记者的第一印象,丝毫不因记者的贸然到访而愠怒。

  1982年,还在攻读硕士学位的杨教授就开始了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究,这一转眼就是二十多年的时间,而今多年的努力终于有了成果,杨教授主持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的离子通道靶点研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荣誉总是容易吸引人们的眼球,但这荣誉的背后却有数不清的困难与艰辛。

  永远将科研摆在第一位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杨教授刚刚学成归国,正当他准备一展所学,为祖国的药物研究做出贡献的时候,等待他的却是资金短缺,设备落后,各种实验所需试剂缺乏等一系列问题,杨教授没有放弃,这一坚持才有今天的硕果累累。

  多次的深造和坚持学习是杨教授能取得今天成就的一个重要保障,为了祖国药物研究的原创性和创新性,杨教授曾经远渡日本和加拿大进行学习深造,长年在外的工作和学习使杨教授难得和夫人相聚,两人曾度过了八年的两地分居生活,日常生活上的困难和科研工作上的艰辛一起考验着杨教授的意志,杨教授也不由的感叹两人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只能靠鸿雁传书来互相慰籍。回国后杨教授忙于科研工作常常忽略了家庭的因素,他笑着说家里意见最大的是他的儿子,因为常常一个月也见不到爸爸。

  在交谈过程中,杨校长最爱说的就是他的实验室。在担任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以后,他肩上的担子无疑又加重了,为了科研工作,他坚持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坚持每天5:30起床,用争取出的这点时间去看他的实验室;在去外地参加研讨会时也总是避开主办方安排的休息娱乐活动,抓紧时间返回学校,返回他的实验室,在他眼里,实验室是他最宝贵的东西。

  识人才重人才

  杨教授始终认为做人与学识同等重要,他说在己的实验室里工作的专家都是德才兼备的,正因为有这些不记得失事业心强的人的共同努力才会有今天的成果。

  杨教授介绍说他的实验室中有很多人如果在国外工作都能享受很好的物质生活。验室中有个叫董德利的年轻人,他在加拿大留学时候,他的导师曾经说他是所带过的外国学生中最聪明的一个,董德利本来可以留在加拿大工作,享受很好的待遇,是杨教授的人格魅力和科研精神深深的打动了他。

  杨教授强调科研上的民主,对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只要是正确的事情都予以支持,不因为自己是课题的带头人而要求别人听从自己的意见。他每周都要组织英文的学术报告会,让大家共同参与,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使他的团队时刻保持着进步。

  风风雨雨赶路人,虽然沧桑但却成熟,杨宝峰教授正是那风雨中的赶路人,他已克服路途的坎坷与曲折,迈开大步,科研之路越走越宽!

  附:杨宝峰简历:

  杨宝峰,1957年12月生人,吉林省松源市人。1976年考入沈阳医科大学药学系,1980年毕业。工作两年后考入哈尔滨医药大学药理学系,攻读硕士研究生;1985年又考入武汉同济医药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1998年任哈尔滨医科大学副校长,2001年任校长。从事心血管药物研究。杨宝峰是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卫生厅药物审评委员会委员,并在教育部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评选中多次获奖。他于国际著名刊物发表论文18篇,被SCI收录18篇。先后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国家教委和认识部优秀回国人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吴阶平--保罗杨森医药学研究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