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旧)科技·卫生
搜 索
黑龙江省中学生单洪波名列首届全国十佳中学生之首
2005-05-12 05:57:58 来源:东北网-生活报  作者:崔立东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哈尔滨5月12日电在首届全国十佳中学生评选的候选人中,来自偏远山区的单洪波自觉“出身不济、竞争实力不足”,然而,2005年5月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向全国亿万观众播报了评选结果:黑龙江垦区江川农场中学学生会主席、初四二班班长、团支部书记单洪波名列“十佳”之首。

   十几平方米低矮潮湿的小黑屋,患精神病的母亲、身残的父亲和智障的哥哥是单洪波家的全部成员。在这个家里,“个人顾个人”是基本生存方式,亲情的温暖对于她来说,只不过是安徒生童话中卖火柴小女孩点燃火柴时的幻想。

  那种家庭白瞎孩子啦

  单洪波的小学是断断续续读完的。邻居周佰臣说:“我是看着这孩子长大的,她那学上的基本就是间歇性的——断断续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随时面临辍学。”

   1998年,原红兴隆农场管理局团委书记曹霞与小洪波结成帮扶对子后,她的学业才稳定下来。那时,她上3年级。

   1999年春天,时任江川农场第17生产队队长的张国利在走访时,发现一户人家低矮的草房,门窗全都用塑料布遮风挡雨,屋子里一个蓬头垢面的妇女用一件破军大衣围坐在土炕上。

   邻居介绍说,这家男主人叫单福臣,是生产队的职工,小个儿不高、嗜酒如命。那个女人是他妻子,结婚前就患有精神病;一个儿子先天智力缺陷,邻居说他“不奸不傻的”。张国利安排人给“疯媳妇”简单梳洗一下,又和农场小学学校联系,给单洪波减免了学杂费用。

   张国利向记者介绍当时的情况说“一家人没有一个是能过日子的,7亩口粮田租给别人耕种,到秋就给5麻袋水稻,傻儿子给人当‘长工’,报酬只是混口饭吃,疯媳妇到处走。也许是对生活失去信心,单福臣嗜酒如命,有钱就买酒,成了‘酒魔’。一家人吃上顿没下顿,个人顾个人。全家人就这个小姑娘瞅着挺好,学习还不错。”

   2005年5月10日,记者到单洪波家采访时,面对满院子的街坊邻居们喜气洋洋的笑脸,单洪波的母亲面无表情,一个人靠在土窗台上晒太阳,父亲也只是傻呵呵地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哥哥吃惊地张望着。整间屋子里除了几套军用行李和桌子上摆着的一个旧电视再无它物。

  好孩子谁都愿意帮

  2001年单洪波升入农场初中。

   “不能眼看着这孩子瞎了!”2001年,接任17生产队队长的付军接过了照顾小洪波的接力棒。他的想法与江川农场公安分局周光达、刘金国、张玉斌不谋而合。

   “孩子长成大姑娘了,啥事都懂了,一家四口在一铺炕上睡,睡觉成了最大的问题。”付军说。

   “我们也感到这样一个特殊家庭不把孩子接出来恐怕不妥当。”包片民警刘金国说,“孩子上初中后,上学期间吃住都在学校,生产队和农场每年给学校2000元钱费用,学杂费全免。可放假后孩子却没地方呆。”

   经过商量,三名民警决定把孩子先“放”周光达家,经过两个学期后,他们觉得这样下去也不是长远之计,于是经过商量,他们给单洪波找了个“人家”,把她送到一个独居张老太家,每月由生产队支付200元生活费。这样,每到寒暑假,大家就不再担心单洪波没地方容身了。

   单洪波的遭遇引起许多好心人的关注。后来每逢过节、放假,她已经不必寄居在张老太家了,农场党委董副书记、农场教育科黄科长家都成了单洪波临时的住所。

   “今年寒假,孩子在我家呆到过春节,三十儿才让她回家,大年初三就又回到我家。”黄科长说,“就要参加中考了,得抓紧时间学习,而她那个家是没法学习的。”

   还有很多好心人给单洪波捐款捐物,这些钱物都由民警刘金国保管,“孩子有需要了,我就给她拿。”刘金国说,“好孩子谁都愿意帮。”

  在关爱中改变性格

  上小学的时候,单洪波是一个并不起眼的小女生,除了学习成绩好之外,她没有什么长处,穿得埋埋汰汰、蔫头耷脑的。但是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关爱下,单洪波慢慢地变成了另一个人。小学5年级的时候,由于单洪波的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她被老师选定为班长。

   单洪波的初中班主任付俐老师对记者说,4年来,单洪波学习进步非常快,思想也越来越成熟。“这孩子过去性格内向、自卑,见人不说话,总低着头。我观察发现单洪波很孤独,她的孤独折射出她内心的脆弱与无助。”

   付俐回忆说,“记得她刚上初一的时候有一次小考她在全班考了第二,这孩子就受不了这个打击,成绩公布后她一直躲着不见我,见着我一句话不说眼泪就哗哗往下掉,连着3天见我一次哭一次。一次,在课堂上我鼓励别的同学实际是说给她听,大意是如何正确面对挫折,不要把分数看得过重。后来我又找她谈了一次,之后她情绪好多了。”

   “平时我对她的学习成绩高低不十分苛求,更注重培养她组织活动参与班级管理的能力,当时她是班长,一有活动我就很轻松地对她说‘单洪波,又来新任务啦!’然后她就颠颠儿地去布置同学们去干,每次都完成得很好。”付老师认为,单洪波很有组织方面的才能,就极力去挖掘她这方面的能力,给她成长的机会。打那以后,班级里有活动她就自告奋勇担当主持人,在一次主持班级的文娱活动中,场面陷入尴尬,原因是作为主持人的她在开场白后,没人捧场上台唱歌,有同学喊‘单洪波,唱一个!’没想到她真的唱了一首《相逢是首歌》。

   付俐对记者说,“在单洪波身上我特有成就感,我是一天天看着她由一个悲观、封闭的女孩一步步变成性格开朗、思想健康、成绩优秀的学生干部的。” 对此,单洪波说,“老师和我就像姐俩,她像姐姐一样关心我。”

  我们都愿意向单洪波靠拢

  单洪波成了同学们心目中的偶像,不仅仅因为她学习成绩一直是全学年的“尖子”,还因为她是同学们的领袖——学生会主席、班长、团支部书记。她为班长的初四二班被授予优秀班级、她为室长的寝室被评为模范寝室;2004年她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中学生。她头上的光环和她优秀的品质吸引了众多同学和学生家长的关注。为了学习她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有几名家住场部(不需要住宿)的学生主动要求与单洪波同寝。

   王芝雨便是其中一个。据班主任付老师介绍,王芝雨过去成绩排在全班十七八名,与单洪波同寝后一年时间学习成绩排到了第5名;范文静过去排在后十名,现在排在前十几名,还有王佳、李佳宁、王新都由后进变成了先进。王芝雨说:“她家的事同学们都很少知道,她很少提起。单洪波不仅教会了我良好的学习方法,我从她那里还学到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

   尹浩同学成绩一直是学年的“老二”。他说,“单洪波是我追赶的目标,如果没有她领跑,我可能就没有超越的压力。同学们都没觉着单洪波同学可怜,都很羡慕、敬佩她,她表现出了足够的自信与坚强。”

  学校就是我的家

  到现在为止,17岁的单洪波已经在学校住了6年,“学校就是我的家!”单洪波说。

   从小学4年级开始单洪波就住进学校宿舍,她是住校生里年纪最小的一个。

   “我可以说是被学校养活长大的。”单洪波说,“上学9年我几乎没有交过学费,自从住校后连住宿、吃饭钱都由生产队和农场承担了。”

   “我是6岁上学前班的,没念完就辍学一年,上一年级后就在断断续续中读完小学。上小学时,生产队离学校有十几公里的路,每天我都早早起来,担水、引火、做饭,冬天天不亮就开始往学校走,一个小时后才能到学校,年复一年,风雨无阻。”

   单洪波说,外界良好的环境使她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她要作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我觉着我的变化是环境改变的。”单洪波说,“我周围有那么多好心人关心我、爱护我,我没有理由不学得更好、做得更好。我要证明贫穷挫折是我的良师益友,是我前进的动力。”

   这一次,在进京受奖的火车上,单洪波有些激动,也有些紧张,她问付俐:“老师,你说我心里咋这么不是滋味呢?”

   据付老师介绍,单洪波在此次55名十佳中学生候选人演讲中是赢得掌声最多的。“过去在演讲方面她很一般,只是读课文很流利,初一的时候,学校组织“五四”青年节演讲,我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她,五一放假她在我办公室对着镜子练了3天,比赛结果她得了个第一名。

   单洪波被评选上全国十佳中学生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遍整个垦区,也传到了她的家。

   2005年5月7日,农场教育科领导和学校领导到车站欢迎单洪波载誉归来时,站台上围拢过来很多旅客,他们都靠上前要一睹全国十佳中学生的风采。列车徐徐停靠到站台,走下车厢的单洪波紧紧抱住教育科黄科长眼泪扑簌而下:“黄姨,我是学校的孩子,荣誉都是学校的,我只留下荣誉证书,奖杯和获奖绶带都留给学校。”

   单洪波在人民大会堂讲演时说:“我虽然在这样一个被贫困笼罩的家庭中长大,但我并没有向困难低头。白山黑水铸就了垦区人艰苦奋斗的精神,也同样造就了黑土地人坚强不屈的性格。我坚信有一天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父母过上幸福的生活!”

  新闻背景:全国十佳中学生

  “全国十佳中学生”是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授予中学生的最高荣誉称号,原则上每年评选表彰一次。候选人由各省(区、市)共青团组织、教育行政部门在基层严格选拔、认真推荐的基础上,择优向全国组委会联合申报。

   由专家学者、中学生代表与主办单位有关负责人共同组成全国评审委员会,统筹考虑初中和高中、男生和女生、城市中学和农村中学、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等方面的代表性,投票确定最终人选。

   首届“全国十佳中学生”评选活动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于2004年联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