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大庆5月12日电 天乍见暖,大庆市大大小小的一百多条通乡、通村公路筑路工地上,早已是人声鼎沸、机声隆隆。
“今年开工813公里。”市交通局长刘景新介绍说,“这样,大庆到明年就可实现村村通硬化路面的指标。”
交通犹如人的血脉。市县“动脉”相通,乡村也要“毛细血管”相连。过去的大庆,尽管油田公路网纵横交错,上万口油井相连。可通乡村公路却千疮百孔、坑坑洼洼,“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被人喻为“半身不遂”,严重制约了大庆农村经济发展。
2001年以来,4年间大庆市建设通乡通村公路2041公里,超过前20年的总和。全市485个行政村,通硬化路面的行政村达到368个。
一个地级市,一年修个百八十公里农村公路就很不错了。而大庆,2001年建108公里,2002年建361公里,2003年建597公里,2004年建了977公里。建设如此之快,缘何?“把农民的事儿当作自己的事儿来办。”这是大庆交通人创造奇迹的思想原动力。
目标有了,钱从哪里来?几十亿的资金如何筹措?在困难面前,大庆交通人解放思想,运用“经营交通”的理念,创造出了筹措公路建设资金的“八种模式”。即政策模式、股份经营模式、民办公助模式、财政投入模式、开发两边修中间模式、借助模式、以奖代投模式、盘活模式。在前年全面实施通村公路启动年之际,又推出了“六个一点”:即地方自筹一点,靠扶贫和以工代赈政策解决一点,以奖代投引导一点,地方养路费补充一点,转移支付投入一点,村委会一事一议支持一点。实践证明,这些筹资方式发挥了巨大效力。
大庆市与其他地市不同,过去是油田地方各修各的,重复修路的事很多。如今,观念一变,市交通局和油田合成一盘棋,统一协调,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变“双立”为“双赢”,即借助模式。4年来,仅此一项就吸引油田投入1.5亿多元,新建公路230公里,企业还节省占地补偿1亿多元。用收费权吸引投资者,引来东华集团投资4亿元修让杜路。此为股份经营模式。
他们还改变以往的“天女散花”、“蜻蜓点水”的投入方式,将有限的资金拿出来,实行以奖代投,即对修路积极性高的县区进行奖励,作为第二年的建设资金,由县区自行计划使用,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各县区争先投钱修路,一改过去“要我修路”为“我要修路”。
大庆是缺少砂石地区,大庆交通人在通村公路建设中因地制宜,大力推广红砖路面,既降低了造价,又拉动了内需。四年来共修通村红砖路570多公里。被农民称为“红地毯”铺到家门口。
近年来,社会上“修好一条路,倒下一批人”屡见不鲜。一些交通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力,鼓起自己的腰包,却不管修的是“水泥”路还是“豆腐渣”路。可在大庆市交通局,四年修路2000公里,无论是柏油路还是红砖路,条条是精品。从领导到工作人员只有一个念头:修好路,做好人。
他们出台了“阳光操作”的十二项规章制度,全方位规范施工、设计、招投标全过程,被喻为“十二道防火墙”。他们在造价控制、资金使用和预防腐败上动脑筋,用招投标挡住说情风,用低标底吓住投机人,用现场“零签证”切断跑冒滴漏,用阳光收费杜绝小金库。
“阳光操作”换来了合理的低造价,科学的短工期,实在的高质量,换来了老百姓的赞誉。仅2004年大宗材料淡季招标采购一项,就节省资金3000多万元。他们把城市出租车的行政审批转为公开拍卖,活化政府资源9000多万元,用于改善农村交通。不仅把“红地毯”铺到了村屯,还研究农村客运公交化问题,把几百台便民车开到了农民家门口,村屯晴雨通车率达到94%%。
一条路,能带来多少巨变?肇源镇解放村过去通县城都是土路,一到雨季无法通车,大量的瓜果蔬菜运不出去,赔得菜农受不了,蔬菜大棚只好改种大田。前年修上路后,全村农民重扣40万平方米大棚,菜农的收入翻了一番多。
路改变了农民的命运。过去去县城要走一天,如今村民上街“一袋烟”,孩子骑车上学“一溜烟”。农民说,当年通电给我们带来第一次革命,现如今通村公路带来了第二次革命。
一条条路的建成,带起区域经济发展。林甸县东兴乡借助公路,引来300多农民依路经商,形成了“路边经济长廊”。芦苇资源丰富的杜尔伯特烟筒屯镇,三条长达58公里的通村路建成后,全镇农民把芦苇资源变成苇编织品,人均增收1500元。
路就是碑。大庆通乡村公路连续两年在全省综合评比第一。今年3月,大庆市交通局又被授予全国交通系统先进集体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