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管网老化私采地下水 吃水难困扰哈尔滨周边居民
2005-05-16 15:05:48 来源:东北网-生活报  作者:张磊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哈尔滨5月16日电 水是居民生活所必需的,更是一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然而记者在日前的采访中了解到,哈市所属的周边11个地市中,仍有很大一部分居民面临着吃水难的问题。

  日供水实际差一半

  据记者走访了解,在哈市周边的11个地市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居民们过着“三遍水”的日子,高楼层居民更是经常要下楼接水。而对于处在供水管网末端的居民来说,几天不来水都是家常便饭。

  7日,哈市东部某县级市的自来水公司负责人介绍,直至如今,他们市内的供水情况依然是“三餐定时加压供水”。“现在用的一处水处理厂还是1978年建的。”当时设计的水厂,当然无法满足27年后今天的需水量。现在每日两个水处理厂的供水量在2.4万吨,如果要达到居民全天供水,那么每日还要增加3万吨的供水量,要比现在多出一倍多。

  管网老化改不起

  在哈市所属的某市,现有的近20公里地下供水管线全为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前后所建,而所用的材质都是铸铁管,“在地下埋了30年,早已锈得烂了。”当地一位自来水公司的维修人员如此形容。

  据了解,哈市周边各地大多采用地下水,经水厂处理后,通过供水管线分配居民及工企、商服使用。近年来,各地地下管线跑冒滴漏的情况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地下管网老化。经常是维修人员刨开地面想将管线的漏点焊接上时却发现,整个铁管找不到一个好地方,一碰就掉渣,想焊都无法下手。

  由于管网老化,供水时不敢加压,这边一加压,那边就爆管,直接导至供水管线远端无水。管网老化,不仅造成吃水难,还会影响水质,这也是各地居民意见反映最多的一点。据某市的自来水公司负责人称,实际上经水厂出去的水,都能达到国家的标准,但一经老化的管网传供,水质就会不断变差,部分居民在家中接到的水,水质甚至都不如未经处理的地下原水。

  即然如此,那为何不将所有的管网进行更新呢?问起这个问题,记者所采访的多个供水公司负责人所给的答案都很一致:“全改实在是改不起”。哈市周边某市的自来水公司曾做过一份更新管网的预算,全市管网全部用抗腐蚀的“球膜铸铁管”更新一次的全部工程大概要3000多万元,这个数字对于一些地市财政来说,是十分巨大的。

  人为原因不容忽视

  除了供水能力不足、管网老化等客观原因外,私接管线、私采地下水等人为原因所造成的居民吃水难,也是各地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

  据了解,目前,各地的供水政策都是优先保证居民供水,然后才能谈到工企及商服,但恰恰是后者,更易出现人为的“漏水”问题。洗浴、洗车、酒店等特种行业,早已成为各地供水部门监管的重点地带。

  某地一位自来水公司的部门负责人对记者说,目前,与居民共走一条供水支线的少数洗浴等用水大户会私采地下水,他们普遍将私接的管线与供水公司的管线进行接合,造成所私采的未经处理的原生地下水与经过处理的水厂供水混流,与其连通的居民家中自然水质变差。

  据某地的公开数字显示,当地仅有记录(手续)的自备井就达22口之多,“实际上的私井数要更多,但却实在无法统计。”这给供水及管理造成了极大的隐患和难度。

  解决吃水难找对策

  为解决吃水难,各地的供水部门早已各出招数,予以应对。以阿城市为例,2003年启动的城区管网改造预计将在今年十月全部完成,而投入1200万的供水工程,正在招标预算,11月争取完成,届时全市就可以实现全天供水了,今年拟开工的第二个工程,包括扩建第二水厂,新加六眼新水井,铺设新管网5公里,增加一个1200平方米的水处理间,扩建6000立方米的储水池等等。

  而早在2004年下半年,该地就已经投入了24万元更新本地的供水设备,“原有的设备都已经没有生产厂家,连图纸都找不着,修都无从修起”。对本地的50多家弃管楼的地下管线,近期也拟进行全面改造。

责任编辑: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