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旧)科技·卫生
搜 索
开放的哈尔滨热现“韩留”
2005-05-17 03:52:13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5月17日电 就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走出国门越洋求学的时候,国外的未成年孩子也开始进入中国接受基础教育。在哈尔滨,就有这样一所接纳韩国小留学生的学校,40多名来自韩国的青少年与同龄的中国学生在同一课堂学习、同一宿舍生活,在异国的土地上留下最美好的一段回忆。

  这些韩国小留学生现在的学习、生活情况如何?他们为什么选择到哈尔滨留学?5月6日,记者来到这所学校进行了采访。留学原因

  父母在此经商 冰城人发音纯正

  “您好!”伴随着一句字正腔圆的汉语问候,几个留着长发的韩国男孩向陌生人深深地鞠躬、礼貌地避让———走在哈尔滨清一国际外语学校并不宽大的走廊里,这样的场景会随时遇到,这些发型夸张却又彬彬有礼的少年让人有置身韩国之感。

  “其实,我们使用的教材是中国基础教育教材,只是学校的管理是韩式的。”清一学校校长骆爱根说:“这是目前哈市唯一由韩国人投资开办的全日制基础教育学校,既招收中国学生,又招收韩国的同龄留学生,课程的设置按照中国的课程标准安排,同步参加国内的中考、高考。”

  骆爱根曾是哈市一所中学的校长,去年被聘为清一学校的校长。她称这所学校为“哈尔滨的韩国学校”。与其他学校相比,这所有着40多名韩国留学生的学校洋溢着浓郁的韩式文化氛围。

  “我现在不但能看懂中国的教材,还学会了好几首中文歌曲。”来自韩国的15岁女孩黄金钟说:“中国的文化让人着迷,但更让我高兴的是交到了许多同龄的中国好朋友。”黄金钟是2003年来到哈尔滨留学的,现在读初二。初来时她还是个汉语盲,现在已经是半个“中国通”了,不仅了解许多哈尔滨的掌故,还会背诵多首中国古诗词。

  她告诉记者,她的父母都在哈尔滨经商,希望她能学好汉语,所以才送她来这所学校。她的下一个目标是参加中国的高考,考入一所北京或上海的大学,继续学习中国文化。

  在清一学校,韩国的留学生最大的18岁,读高三;最小的13岁,读小学五年级。

  据了解,清一学校创办于1999年,起步时是一所语言辅导学校,主要面向韩国留学生,为韩国留学生参加HSK国际汉语等级考试提供辅导。从2002年开始,该校开始招收中国学生,成为一所综合性的基础教育学校。目前学校共有13个班,在校生有200多名,设置了从小学到高中的所有年级。

  “这些小留学生来哈尔滨的求学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掌握一口流利的汉语。”哈尔滨清一国际外语学校董事长、韩国人徐熙宇先生说:“我们之所以把学校选址在哈尔滨,是因为这里的普通话标准,纯正的汉语发音在中国大城市中首屈一指,这对打好语言基础非常重要。另外,哈尔滨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大都市,有着越来越多的韩国人在这里工作,他们的子女也需要一所韩语学校。”

  

  求学故事 很想吃家乡的辣白菜

  “我现在不怎么想家了,但很想吃家乡的辣白菜。”去年来哈留学的黄俊豪用不太流畅的汉语对记者说。黄俊豪是和姐姐一起来留学的,他读初一,姐姐黄善英读高一。刚来哈尔滨的时候,黄俊豪因为想家,还偷偷哭过,这事被同学取笑了好长时间。

  “虽然哈尔滨的冬天要比韩国冷得多,但我现在已经很适应这里的生活了。我在这里学习两年多了,去过索菲亚教堂、中央大街、冰雪大世界,前两天还去了太阳岛,哈尔滨是个很美的城市,这些地方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读高一的韩国留学生徐永胜说,“这里的饭菜非常可口,我最爱吃的是锅包肉,只要食堂做了这道菜,就决不会剩下。”

  这些小留学生一律居住在由学校提供的宿舍中,其中也有寄宿的中国学生。在学生宿舍内,记者看到,这里的条件同国内的普通学生宿舍差别不大,简朴整洁。据介绍,宿舍的卫生打扫包括洗衣服在内都有专人负责。

  骆爱根说,中韩两国是近邻,同属于汉字文化圈,有着共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尤其是韩国儒教文化氛围浓厚,这些都使得韩国孩子对中国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但他们也有许多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每餐都要吃辣白菜;讲究个人卫生,每天都要洗澡、更换内衣,宿舍要保证24小时供应热水、进屋要换拖鞋等等。

  “韩国的家长也非常疼爱孩子,为保证饭菜可口,去年秋天还特意从韩国带来特制的调料,帮助学校食堂腌制地道的韩式辣白菜。”骆爱根说,“只是腌少了,才两个月这批辣白菜就吃没了。现在的辣白菜是学校自己做的,学生们反映味道不如家乡的地道。”

  2005年春节,清一学校所有的韩国孩子都没有回国,而是分别到中国同学家过了一个中国式的春节,丰富的中国年俗文化让他们大开眼界。

  “我去了同学宋金磊家,他妈妈还给我做了一身唐装,上面绘着龙,很漂亮。过春节放鞭炮兴奋得好几天都没睡好。”徐永胜说,“在哈尔滨读书很开心,我已决定报考中国的大学,也许将来还要留在这里工作。”

  

  文化碰撞

  中国学生爱钻研韩国学生善观察

  “虽说学校的教学是中国式的,但管理完全是韩国式的,而且对韩国孩子要比中国孩子严厉。”徐熙宇说:“在韩国,男孩子是要服兵役的,所以从小家长和学校对他们的管教相当严格。一个孩子犯错误,整个寝室的同学都要承担责任,完不成作业,可以适当体罚,比如被罚沿操场跑圈。家长认为,孩子到了学校,怎样教育是学校的事情,所以老师的权力很大。”

  与韩国孩子不同,中国孩子有困难愿意找家长和老师解决,而韩国孩子更愿意自己解决问题,自立性更强一些。就两国孩子的性格差异,校长骆爱根讲了她遇到的一件事。去年冬天,学校组织学生去玉泉滑雪,学生们都是第一次滑雪,很兴奋。穿雪靴、雪板时,中国孩子总是缠着老师问,让老师帮着穿鞋,而韩国孩子则是站在一边观察别人穿,看明白了再自己穿。到了雪场上,中国孩子马上疯玩起来,韩国孩子仍是先观察揣摩别人怎样滑雪,然后再自己滑。从这些细节上可以看出韩国孩子的自立能力很强。

  校长对记者说,韩国孩子比较斯文、礼貌、和善;中国孩子比较懂事,会照顾人,特别是在饭桌上,从不争抢饭菜、先动碗筷。韩国孩子比较勇敢自立,勇于承担责任;中国孩子则依赖性较强,喜欢犟嘴,逃避责任。中国孩子刻苦,爱钻研;韩国孩子执著、善于观察,一件事只有想好了才去做。

  “这些性格上的偏差并不一定有优劣对错之分,但通过交流引导就会产生互补性的进步。”骆爱根说,“现在,在‘清一’的中国孩子彬彬有礼、敢于承担责任;而韩国的家长隔一段时间见到孩子,也都说孩子的性格变得活泼开朗,会照顾人了。”

  

  前景预期

  越来越多的留学生会选择哈尔滨

  “‘五一’同学们都放假了,但我还要补习汉语,要不上课听不懂。”在清一学校的一间教室里,韩国小留学生景真郁通过老师的翻译对记者说,“想家的时候,我就通过网络视频和家人聊天。”

  景真郁今年只有13岁,上五年级,是学校里年纪最小的留学生,3个月前刚到学校来,最基本的语言关还没有过。但他表示,不管怎样,他也要带一口流利的汉语回韩国去。

  “我之所以把学校办到中国来,是因为韩国现在举国上下的‘汉语热’。”徐熙宇说,“在韩国,20世纪70年代是留美热,80年代是留日热,到了90年代以后,留学中国渐成热潮。据我了解,目前在中国的韩国留学生可能接近5万人,已经超过留日学生人数。”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