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跳出哈啤看改制:从国有股权转让看国企改革
2005-05-17 09:16:40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薛婧 王敏学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哈尔滨5月17日电 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和振兴,是黑龙江省加快发展的历史性机遇。而国有企业改革是切入点和突破口。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国企改革的新思路和新部署,黑龙江省地方国有企业的改革攻坚战已拉开了序幕。这场以开放式为特征的改革,难度大,风险大,希望也最大。

  哈啤转让,是香港证券市场新世纪以来最大的一例购并案,将哈啤集团国有股权转让给世界第一大啤酒公司——美国安海斯·布希公司(A B公司),转让收益逾1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家初期投资的10倍,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值。回顾哈啤集团的购并过程,不仅有成功的欣慰,更为重要的是为国有企业改革积累了经验。

  哈啤重组之所以能够实现多赢,主要是作为出资人的哈尔滨市政府扮演了一个理性出资人的角色,正是这种“阳光操作”,使投资者和股民获得了可观的回报,实现了多赢。同时还充分说明,哈尔滨的投资环境的改善已经明显见效。目前,哈尔滨国企改革的任务还十分繁重,企业的改革越深入,触及的矛盾越尖锐,今后无论是对外合作,还是内部改革,全市各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都要确保改制过程公开透明,阳光操作,做到产权流动而不流失,资产增值而不减值。

  哈啤股权变更收获的不仅是10亿资金,更重要的是启发了我们国企改革的思路。哈尔滨市作为国家的老工业基地之一,有一批像哈啤这样拥有巨大潜在价值的企业,只是由于传统体制的束缚和历史包袱的困扰,其潜力难以发挥。采取内部职工持股或管理层收购的办法退出国有资本很难实现,如果实行开放式改革,把国企产权改革与国际产业分工转移、区域经济发展结合,立足发展,因企制宜,配套改革,促进国有资本在全国和世界大范围流动,一定能够冲破体制性障碍,摸索到大型国有企业退出竞争领域的一种方式,为国企发展创造广阔的空间。

  哈啤这个大型国有企业走过了艰难而成功的历程,实现了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观念创新,使企业实力得到迅速扩张,给我们留下了有益启示。

  解决一个问题大致是这样的过程:确定大的思路造势谁来负责突破些什么具体怎么实施,这样5个层面。而当前我们面临的问题是,许多政府部门和企业往往是大的思路定了,势也造了,下面就没有人负责了,当各个部门出现碰撞,出现问题的时候就没有人去解决了。也就是说,许多好的思路到造势这个层面就停止了。解放思想得动起来,要去解决具体的、微观的问题,要在矛盾中、碰撞中找出新的路子来。这就需要一大批敢于负责的人,敢于承担责任的人,不等、不靠、不推诿,身体力行,看准了就干。社会应该有一种支持他们的环境,不仅要锦上添花,而且要雪中送炭,为改革者撑腰打气,为改革者解决实际困难。

  国企改革的核心是产权制度改革。通过产权改革,企业内部确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在观念、机制、经营理念等方面才可能发生根本性变化。我们应借鉴哈啤经验,积极吸引外资、民间资本、社会资本,扎实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尤其重要的是,改制的目的,不是一卖了之,不是简单地卸包袱。从根本上说,是着眼于做大做强。因此,选择好具有产业拉动力的战略投资者非常重要。经过这几年的改革,黑龙江省绝大多数中小国有企业已实现改制,对那些资产规模巨大,在全省经济中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实现产权多元化,靠内部职工入股或管理层买断,或部分净资产出售,甚或搞分步改制都有不同的弊端。因为,相对于企业庞大的存量资产,少量的内部人入股,增量有限,其产权结构依旧,治理结构依然,内部人控制的格局不变。尤其是,这点资金,对于企业扩大规模,改善经营状况,提高其市场竞争力的庞大资金需求,只能是杯水车薪。只有引入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才能借助外力的进入,带动各类经济资源进入黑龙江省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做大做强企业;才能把我们仍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的国有企业纳入国际经济体系。

  政府要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发挥主导作用,解决国有资本所有者虚置问题。一方面,对竞争性国有企业改革,政府要从资产所有者和授权管理者的角度,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克服阻力,加强对国有资本的控管,全力推进对外合作。另一方面,要发挥引导作用,在企业的市场化进程中提供规划引导、政策咨询、招商信息等全方位服务。另外,黑龙江省的国企改革,不仅面大,而且触及企业的产权制度,其深度和广度都是前所未有的。省委、省政府为确保改革顺利进行,已经多次召开会议,进行了周密部署。但党委和政府不可能对每一个企业都进行事无巨细的指导,不可能向每户企业都派出工作组。重要的是,在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大的原则框架内,每户企业,特别是企业的领导者,应该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放开眼界,更新观念,发现优势,搞好自己的战略定位,切实地落实好省委、省政府的国企改革战略思路和部署。企业在确立了自己的战略定位,制定出改革方案之后,还必须要对其进行科学、细致的论证,然后再报请主管部门批准,由下至上,再由上至下,反复酝酿,使之完善之后再稳妥实施。必须强调的是,政府是国有企业的出资人,也当然是决策的主体,国有企业的领导人是国有企业改革一线的组织者和推进者,作为组织者和推进者,应该而且必须克服等靠要的思想,积极支持改革,推动改革,同时也必须服从服务于大局,按程序办事,保证国有资产实现合理高效流动,保值增值,防止流失。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改革实现企业的主观能动性,与省委、省政府的大政方针紧密结合,实现改革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使改革沿着健康有序的轨道运行。

  企业领导者要坚定地站在改革前沿。经过这些年改革开放磨练和市场竞争摔打,绝大多数国有企业领导者对国企改制取得了共识,人心思进,人心思改,已经成为了主流。他们共同的愿望是把企业搞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合理合法地获得不菲的收入。可以这样说,当代中国绝大多数优秀的经营管理者,还是集中在国有企业,战略投资者肯定要启用一批。即使是改革中,改没了自己的权力,改掉了自己位置的,党委和政府也决不会让真正的改革者利益受损。还有那么多的企业,还有那么多的机关事业单位,还有那么多的领导职位,党委和政府完全可以妥善安排他们。如果真心改、全力改,真的把自己的利益改没了,党委和政府不能不想改革者的出路和后路,更不会让改革者精神受冷落、经济受损失。从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看,党委和政府已经考虑到了企业领导者的切身利益和今后的出路问题。企业领导者还怕什么呢?还有什么后顾之忧呢?

责任编辑: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