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23日电 “做给农民看,引导农民干”,把农业科技送到千家万户,送到田间地头,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从而提高农村经济整体素质,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这一直是各级财政和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孜孜以求的目标。
1998年以来,农业开发共投入科技措施建设资金4.37亿元。其中省农业科技园区投入3.22亿元,初步建设集高新技术创新、成果展示、技术培训、科技交易、综合服务和旅游观光等6大功能为一体的农业现代科技园区,自开园以来先后接待农民20万余人,年年举办农业科技博览会,全面展示各种创新和示范新品种360余个,新技术和新产品100余项。通过组织参观、专家指导、技术培训等形式面向全省辐射推广,收到了明显效果。如中草药种植技术,已辐射到通河、木兰、方正、肇东、泰来、华南、杜蒙等10多个县市,加快了中药材基地发展速度,提高了技术开发水平。示范区辐射全省的中药材已达到6000多亩,通河县风山镇已形成铁芪生产开发基地,农民齐路种植80亩铁芪,当年亩产400公斤,亩收入880元,比种粮食增收3倍多。为提高水稻单产,在全省农业综合开发水田项目区积极推广大棚育秧技术。2000年以来共建育秧大棚1.38万栋,面积167万平方米,由于大棚育秧,提高了地温,延长了生育期,保证了水稻不受低温旱霜的侵害,有效提高了水稻产量,大棚育秧的水稻库亩产达到500多公斤,比非大棚育秧水稻增产近80公斤。为提高北部地区大豆产量,积极组织推广大豆行间覆膜技术。2003年在克东等6个县(市)进行了1.2万亩优质大豆行间覆膜技术示范,大旱之年获得平均亩产173至210公斤的高产,比不覆膜大豆增长33.8%%。2004年农业综合开发把这一技术推广了大豆产区的22个县(市),获得了平均亩增产30%的效益。
省级财政近几年也逐步加大了对农业科技的支撑力度。2004年,在中央良种专项补助基础上,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在全省10个生态区、86个试验网点筛选和培育优质玉米、水稻、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品种,增加优质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安排650万元用于支持引进名优新特水产品养殖品种。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农业新技术推广与应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安排专项资金7200万元,在全国率先启动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全面实施了大豆、玉米、水稻、小麦、畜牧、旱作农业等12个创新体系的36个项目,促使全省大豆、玉米、小麦、水稻等作物培育和胚胎移植等重点学科,取得了一些突破性成果,提高农业科研单位(农科院)研发水平。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十弱县”与省农科院项目对接,组织实施了98个科技帮扶项目,重点推进了培训,科技园区、专家大院和农业科技等“四大工程”,加快贫困县依靠科技脱贫致富步伐。
今年,各级财政和农业综合开发将进一步整合资金,重点向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倾斜,重点支持良种化工程建设,加快农作物和养殖品种更新换代,挖掘良种的增产增收潜力;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力争在新品种培育、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防治,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储备能力;支持农业科技推广,对公益性技术推广工作,并在经费上予以保证,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解决支持推广“最后一道坎”的问题。大力支持标准化建设,向标准化要产量、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