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24日电 五常市位于黑龙江省南端,东南临张广才岭西麓,西北接松嫩平原,东临尚志市,西与吉林省榆树市毗邻。
五常历史悠久,周朝时即有人烟,汉代内地人移入。清朝咸丰5年(1855年)开始垦壤,人口日增,农事发展,在五常设“举仁、由义、崇礼、尚智、诚信”5个甲社,始称“五常”。
今天出版的黑龙江日报报道说,五常是座英雄的城。
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活动地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于同年12月侵入五常,1932年初建立了伪县公署。人民群众同仇敌忾,城乡各地出现了“抗日救国会”、“反满抗日义勇军”等抗日组织,对日本侵略者展开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特别是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军长汪雅臣,带领十军将士主要以五常东南山区的九十五顶子山、西鸭架岭为活动中心,袭击日军据点和“集团部落”,破坏拉滨铁路交通运输,机智灵活地开展游击战。抗联十军由弱到强,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1000多人,大小战斗不计其数,打死打伤日伪军2000多人,解救抗日志士800多人,缴获了大量的枪支弹药,并想方设法联合日军细菌工厂里被俘的抗联战士,炸毁了日军在背荫河的人体实验细菌工厂,迫使日军把细菌工厂挪到哈尔滨平房区。
1941年1月初,汪雅臣率领部分战士在寒葱河东山宿营时,叛徒郭珍写信向沙河子日军守备队告密。农历正月初三拂晓,沙河子日军守备队及自卫团60多人包围了抗联十军的宿营地。汪雅臣身边只有二十几个战士,情况十分危急。汪雅臣命令副军长张忠喜从东面自卫团阵地突围,自己带几个人坚守西面,阻击日军正面进攻。张忠喜向自卫团阵地冲锋时,因敌人火力太猛,只有几个人从东南角冲了出去,张忠喜壮烈牺牲。汪雅臣用机枪开路带领战士从西南突围,快冲下山坡时,警卫员中弹牺牲,汪雅臣腹部受重伤被俘。当日伪军把他抬到贾家沟时,汪雅臣已经壮烈牺牲,年仅30岁。凶残的敌人将汪雅臣将军的遗体运到五常后,立在大十字街口的电柱前暴尸“示众”,然后将头割下。如今五常镇的南北大街“雅臣大街”,即是为了缅怀汪雅臣将军而取名。1948年,五常县民主政府维修老监狱时,在地下室发现了汪雅臣将军的遗首,后送到哈尔滨东北烈士纪念馆。
《乌龙山剿匪记》中东北虎刘玉堂原型就是五常孙守性
电视剧《乌龙山剿匪记》中东北虎刘玉堂的原型就是五常县双兴乡福安村的孙守性。1947年秋,孙守性所在的人民解放军四十七军一四O师四一八团奉命挺进湖南,追剿盘踞于湘西一带的国民党残部和土匪武装。12月14日,孙守性带领小分队在三眼桥附近的四方坡与土匪遭遇,多于小分队几十倍的土匪居高临下,并以猛烈的炮火袭击小分队。孙守性命令小分队撤离战斗,由他一人掩护。当小分队撤到安全地带准备回头接应他时,孙守性已为靖县人民的彻底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年仅24岁。
小说《暴风骤雨》中“赵光腚”原型是五常温凤山
常堡乡周家岗屯的翻身农民温凤山是小说《暴风骤雨》中“赵光腚”———“赵玉林”的原型。温凤山自幼家境贫寒,以扛活为生,受尽了地主豪绅的压榨欺凌。1946年解放后,他带领贫苦农民积极参加减租减息、斗地主分田地的群众运动,被群众推举为武装委员。屯里分配斗争果实,他带头不要,并说:“先尽老百姓分吧,只要老百姓都吃饱、穿暖了,咱们干部还能冻得着!”当年8月的一个深夜,他奉命领着民兵去靠山屯将恶霸地主带到本屯农会,等天亮再押解回区政府。夜里,地主趁看守的民兵睡熟,偷枪逃跑,追在最前边的温凤山中了地主致命的一枪,他在弥留之际仍对民兵们说:“别管我,快抓地主要紧!”
解放小山子·七十二烈士
1946年2月,解放小山子的战斗打响了。盘踞在小山子城内的土匪,有着居高临下的地形优势,又把城内的群众驱赶到城墙边为屏障。人民自卫军虽然在兵力和装备上优于敌人,但怕伤害群众不肯用重炮轰击,而以短兵相接,不惜一切代价接近敌人。白天攻不下,就夜间攻。敌人害怕夜间攻城,就把群众的衣服、被褥抢来,浇上豆油,用火点着,放在城墙上照明。城墙四周一片火光,如同白昼。加之墙高沟深,冰雪坡滑,攻城十分困难。负责攻打东北城墙的三五九旅七团七连(曾转战太行山区,屡立战功,被朱德总司令命名为“钢铁连”)的全体指战员,借着火光,冒着弹雨,多次发起冲锋,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没能攻入,连长李财顺及部下72名战士壮烈牺牲。2月17日拂晓,负责攻打西北城墙的五常独立团,用炸药将城墙炸开,全军杀进城内,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和白刃战,消灭敌人700多,历时七天七夜的激烈战斗终于结束,小山子从此解放了。毛主席为七十二烈士亲笔题词“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镌刻在小山子烈士陵园大门的两侧。
今天,闻名国内、走向世界的五常大米芬芳着人们的生活,磨盘山水库的引水工程即将胜利竣工,勤劳与智慧的五常人,创造了历史也正创造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