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26日电 题:为了大地的丰收——记延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白桂
白桂俊,延寿县远近闻名的农业技术推广专家。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他干了33年。在延寿,农民没有不认识他的,亲切地称他“及时雨”。“没有技术,就没有发言权”
身为农民的儿子,白桂俊深知辛勤劳作仍难以摆脱贫困。上学时,用科技驱走贫困的渴望就印在了他的心中。1972年,白桂俊毕业分配到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工作。从此,他为了实现夙愿耕耘不辍。
东光,延寿县最贫穷落后的村。白桂俊在东光村一住就是10年。他带领农民建起科技组,将无土育苗、水田条田化等一系列高产栽培技术实验成功,进而在全县推广。水稻无土育苗实验,秧苗浇一次水需两个小时,育秧棚内40摄氏度高温,一天得4次浇水,白桂俊体重1年掉了9公斤。
技术来自实践的磨砺。白桂俊常说:“没有技术,就没有发言权。”在基层,在农村,他完成了上千项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取得了数万个农业科学数据。
白桂俊带领中心的技术人员调查研究,及时发现问题,采取应对良策,共提出合理化建议260多次。
上个世纪90年代,白桂俊瞄准市场导向,建议“大力发展优质米”。他引进的上育397和日本优质米品种富士光已推广到全县乃至全省,累计种植面积达500万亩以上,生产优质稻米2.5亿公斤。仅此一项,全省农民增加收入2000多万元。“点”稻成金,从根本上治穷致富
农业技术应用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农民的科技素质。33年来,白桂俊举办各类科技讲座1500多场次;33年来,白桂俊播撒科技星火,足迹走遍了延寿的大小村屯;33年来,白桂俊悉心培养科技示范户2860人,农民技术员168人,并为全省水稻开发输送农民技术员600余人。
裕民村农民技术员金相吉,不但带头示范新技术,还搞起了水稻不同株距、种子田等创新试验,全县召开现场会时,多次到他家参观学习。如今,这些农民技术员多数当选为村主任或村支部书记,成为科学技术推广的“二传手”。
近几年,白桂俊把科技指导的重点放在了中低产户,特别是贫困户上。他常说,惟有依靠科技,才能从根本上治穷致富。
1998年春,东明村贫困户崔学秀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找到白桂俊请求技术指导。白桂俊多次走访了解情况,帮助他制定科学种田规划。从此,老崔开始了与新技术、新品种的“近距离接触”。科技“点”稻成金,水稻亩产从450公斤增加到550公斤,贫困户变成了科技示范户———成为延寿水稻育苗大棚套种粘玉米获取高效益第一人,水稻新基质无土育苗获得试验成功的第一户,年收入6万多元。“只要农民找到我,我就一定管到底”
白桂俊一年下乡180多天,农忙时节甚至整月都不回家。面对农户的求助,白桂俊承诺:“只要农民找到我,我就一定管到底。”
原洪星村农民金龙俊,因误用旱田除草剂,秧苗不返青,甚至出现死苗,抬钱种的三垧地眼见撂荒。白桂俊及时赶到现场,开出了“解毒”方:马上排水,串水两遍。没钱买药,白桂俊又给他拿来6盒“农乐”,教他兑水喷雾解毒,救活了稻苗。
2003年,双龙村、中胜村,水稻苗床发生严重病害,受灾农民心急如焚。白桂俊调查发现,是使用不合格农药“肥士特”所致。受农民委托,白桂俊与厂家据理力争,谈判8个多小时,最终农民获得赔偿。“我的内心从不敢稍有倦怠”
白桂俊白天下乡,晚上伏案奋笔疾书。他编写出水稻亩产千斤栽培模式图、无公害栽培“明白纸”,延寿县三大作物、万寿菊等高产栽培模式和技术规程……长夜寒灯,许多先进的栽培技术模式就是这样“抢”出来的。
去年9月,患有严重胃病的白桂俊不得不住院治疗,先后三次手术。住院期间,他用手机指挥农技工作,为农民咨询服务。在病榻上,他给县里写出一篇《关于发挥延寿县水稻技术独特优势,抢占全省先进地位的意见》。
白桂俊把农业科技的创新比喻成作家夏衍故事中的那粒发芽的种子,永远迸发出无比的力量。他说:“我的内心从不敢稍有倦怠,即使在病床上也在思考着农业技术的创新。”
多年来,白桂俊在国家和省级刊物发表20多篇学术论文,获得国家农业部、省、市各类科技奖项39次,其中水稻大棚育苗超稀植技术获得省委、省政府重大效益奖。20多年来,仅水稻一项,延寿县总增产稻谷10亿多公斤,增收12多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