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5月27日电 医博会展示了会展经济的巨大魅力,还是有不少商机在我们有意无意的疏忽中溜走了,这暴露了黑龙江经济界长久以来缺失的一环——“商业嗅觉”为何集体失灵?
信息麻木留遗憾
医博会的五天,哈尔滨人体会到了那句著名的比喻:“一个城市举办一次大型展会,就好比飞机在城市上空撒钱。”
然而,展会过后,盘点收益,一些商家蓦然发现,有些撒下来的钱,还是从指缝中溜走了。
15万人的到来,酒店业无疑该成为最大赢家。但一些酒店宾馆营销人员透露:“其实原本可以赚得更多。”
早在去年6月,得知第53届医博会在哈市举行,就有参展商下单订酒店。但往常,5月是哈尔滨旅游及会议的淡季,宾馆给出的都是优惠价。直至今年初,不少宾馆还在按常规给订房参会者优惠价。等到离会展只有两个月时候,才了解了这个大型展会的规模。但是,想毁约已经不可能了。
一家四星级宾馆的营销经理承认,信息不灵,其实让哈尔滨酒店业打了一场准备不充分的战斗。
“对于会展经济,最敏感的当属酒店业,但是信息不灵却让哈尔滨少赚了不少。”这位经理说。
还有不少的行业,明明已经得知了展会的信息,却仍然表现得很迟钝,甚至是麻木。
5月15日,展会前一天,记者采访省内服务行业的准备情况,某旅游景点的回答是:“我们正在增设新的景点,有的地方还在施工,准备六一节及哈洽会的到来。”说到医博会,对方的回答是:“就那么几天,没准备。”
同样,商场的表现也让许多外地客感到不便。一些出租车司机反映,医博会那几天,20时以后,都能看到外地人在街上闲溜达。“没地方去,商场都关门了,有钱都没地儿花。”这是很多外地人的感叹。夏季商场关门早是一直在探讨的话题,而医博会,哈尔滨来了15万外地人,商家能不能延时闭店呢?多数商家的回答是:“延长时间,要多付电费、人工费,划不来。”不能延时闭店的具体理由是:“我们不比南方城市,外地顾客太少。”
哈尔滨的商家,品牌意识也不尽如人意。展会最后一日,记者询问参展商购买了哪些哈尔滨特产,回答大都仅仅是秋林红肠、大面包。记者说起正阳楼、老鼎丰这些老字号时,这些外地人一脸茫然。
大会主办方国药展览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卢楠楠的说法是,本届医博会,哈尔滨体现的服务意识是一流的,但对信息的把握却不十分敏锐。“比如旅游业,在其他城市举办时,早在会议前几日,各大媒体都登出了旅行社推出的几日游的广告,但来哈尔滨好几天了,我们的展商想去玩都不知道上哪。后来的几天,才见到旅行社的线路。感觉上有些仓促。”
其实,仓促上阵的还有大小饭店、物流业、装潢业等等。
市场经济历练少
一直对会展经济比较关注的哈工大国际经贸关系学院院长宋要武对这种现象的评价是:“市场经济历练少,导致对信息嗅觉不敏锐,商机把握不住。”他认为,这种现象是正常的,也急不得。会展经济毕竟在我省刚刚起步,此次的医博会与哈洽会不同,哈洽会属于水平展会,医博会是垂直展会,每一届的参展人及观众数基本固定,无需主办方多加宣传,无需主办城市多加投入,是一种成熟的专业性展会。
这种垂直展会,我省过去也举办过一些,但都没有这么大规模,因而省内企业见识少,经受的历练少,错失一些机会也是正常的。“重要的是这样能带来巨大商机的大型展会终于来了,有了几次这样的经历,我们的企业自然就会嗅觉灵敏起来。”
错失商机的企业在遗憾的同时也意识到,经历就是一种财富。黑龙江大田国际货运有限公司负责人薛先生告诉记者,他们原打算在医博会上大展拳脚,但由于准备不充分,上会后才发现,一般参展的大中型企业都自备了物流队伍,他们并没找到什么大生意。但他认为,通过此次展会,他们展示了形象,使不少国内外厂商认识了“大田”,这笔无形资产也将使他们受益颇多。他还表示,会展经济威力不能小视,以后再有这样的展会,他们一定不会再让机会白白溜走。
行业协会该起作用了
在采访中,记者常听到商家这样的叹息:“听到这个展会的信息太晚了,早知道早准备就好了。”
采访中记者还听到这样一件事,去年国内各省市到香港的招商团比较多,且集中在9、10月份,得知这一消息,香港酒店业协会组织会员单位,统一价格,结果那两个月全港酒店价格同比高出几倍。
而此次医博会,无论是信息获得,还是分析市场,我省的行业协会大都没有明确作为。
不管是零售业还是酒店业乃至装潢业、旅游业,都没有事先得到来自本行业协会的信息提醒,企业基本上在单打独斗。而他们获得信息的渠道基本上是靠政府、靠媒体。
宋要武教授告诉记者,市场经济比较成熟的区域,信息的获得乃至组织协调、相互合作,行业协会都应发挥重要作用。这个协会应是一个成熟的商业组织,而不是政府职能的翻版。他认为,这得一步一步来,得让企业自觉到需要。这次展会,企业已经认识到了早一点捕捉信息,便能早一点抓住商机的重要,也尝到了信息不灵的苦果。因而,也就有了对协会的需要。宋要武认为,到了行业协会发挥作用的时候了。